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如今的日子 ── 讀芒克

如今的日子
更顯得虛弱和荒誕
你看好端端一道列車
倒行返回之前再之前的車站
不問來處

她說這個時代又留辮子了
之前剪過
之前留過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正確日子
沒有一個時代比我們這一個正確
適應的人在車上喜宴
不適的人在車下嘔吐

如今的日子
更顯得虛弱和荒誕
你看好端端一個地方
行動的人變得粗暴
不動的人緘默


原詩:

如今的日子  (芒克)

如今的日子
更顯得虛弱和怯懦
它就像一個
不久剛受過侮辱和折磨的人
你看它走在街上躲躲閃閃
它或許永遠也不會忘掉
一個好端端的白天
是怎樣在日落的時候
被一隻伸過來的大手
兇狠地抓住頭髮拽走

如今的日子
更顯得虛弱和怯懦
它同街上的
那剽悍而有靈活的寒冷
形成鮮明的對照
你看寒冷在人群中
是多麼肆無忌憚
而你呢?即使你所碰到的風
並不是什麼強有力的對手
看樣子你也會被它一拳擊倒

  *    *    *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循序漸進教條化

近年香港社會的矛盾和爭端呈螺旋式上升,不單思維兩極化,而且失去思辨討論的耐性。如果你贊成社會改革應循序漸進,你就是「離地」的建制保守派;如果你認為循序漸進不合時宜,你就是激進分子想搞亂社會。這樣粗糙的思維並非香港之福。
無論在工作和生活上,我都是不大相信激烈變革就會帶來真實持久的進步,因此自覺是偏於保守。年輕時期我讀過佛學,來到禪宗六祖慧能的「頓悟」故事,見中國佛教史把「頓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抬得這樣高,把「漸悟」(「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視作平庸,就有些不以為然。不是毫不嚮往「本來無一物」境界,只是感到真實生活中,每個人點點滴滴的努力是多麽重要,和多麼不容易。
然而,也有不少的例子的確可以說明,在過於僵固的成規約束底下,漸進的努力每每事倍功半,甚或徒勞無功。新的觀念和蛻變在特定條件下可以打破成規,釋放改進的能量。例如管理範式從「自上而下」(top-down)的管理模式變為兼顧「從下而上」(bottom-up) 的員工参與(engagement)範式,就是突破性的觀念。管理的藝術在於洞悉問題,緩急都有章法,而知所導引。
「循序漸進」其實是兩個概念的組合。「循序」變革未必是「漸進」的。所謂循序,只是依循行之有效的秩序行事。例如矽谷有矽谷的創新競爭秩序,但沒有人會主張那些公司只能漸進。中國在清末取消科舉,民初禁絕婦女纏足,都沒有什麼「漸進」可言。在適應力高、應變力強的社會(以至機構組織),總是有活力推進或緩或急的改革,又不致失序。
反過來看,「漸進」亦不一定循序。有些進步很慢,卻是靠逐步挑戰和打破既有秩序而實現的。在歷史上,婦女爭取平權,黑人爭取民權,經歷百年以上努力,可算漸進,但其間經過失序的轉折,並非一味循序。
香港的問題除了兩極化,可能還有「教條化」。當我們日漸失卻緩急有度的靈活腦筋,一味念誦「循序漸進」,彷彿它是辟邪的護身咒語,活力已經開始枯竭。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6227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簡體字字幕

這麽多港人對簡體字有牴觸情緒,是從幾時開始的呢?直至十年前我還有興致逛書局買中文書,遇有事務到內地城市,必到大小書店。八、九十年代內地出版事業朝氣蓬勃,社會科學和人文思想書籍又多又有深度,看簡體字書與繁體字書一樣感覺豐盛。香港的書店繁、簡體書並列,和諧得很。
換了在那個年代,無綫為每天45分鐘的普通話新聞及財經節目配上簡體字字幕,相信不會招來萬宗投訴。
此一時、彼一時,今天的管理人如果對社會氣氛無知無覺,突如其來推出簡體字字幕新猷,事後抱怨被政治化炒作,那是太欠風險意識了。
這場小風波倒令我醒覺,自己對字幕用處的理解原來非常之舊。我以為字幕是幫助聽不清楚或聽不懂的觀眾。例如我看港產片不需要中文字幕幫助,看法國電影才依賴字幕。家人聽了大笑:依你這想法,普通話新聞應該配上繁體字字幕,方便聽不懂普通話的香港市民;廣東話劇集反而要配簡體字字幕,幫助新移民理解!
這似乎是怪論,但我覺得不無道理。

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發北島的白日夢

詩緒無端來,有點麻煩。我的工作節奏容不下沉醉寫詩,這不是time management的問題,是關乎mind management。既然如此,便抽些時間讀詩。這或者等如戒煙嚼替代的香口膠。
在網上《中華詩庫》下載北島的詩。他中年的詩風趨向朦朧和超現實,我近來的詩緒比較對應他在1989年之前的詩作,面對腐壞抑壓時代,那種帶點疏離的寂寞。〈白日夢〉是一首很長的詩,寫於1988年,有些段落好像預見八九民運和鎮壓,有些段落像今天的香港。選兩節:
6
我需要廣場
一片空曠的廣場
放置一個碗,一把小匙
一隻風箏孤單的影子
佔據廣場的人說
這不可能
籠中的鳥需要散步
夢游者需要貧血的陽光
道路撞擊在一起
需要平等的對話
人的衝動壓縮成
鈾,存放在可靠的地方
在一家小店鋪
一張紙幣,一片剃刀
一包劇毒的殺蟲劑
誕生了
7
我死的那年十歲
那拋向空中的球再也沒
落到地上
你是唯一的目擊者
十歲,我知道
然後我登上
那輛運載野牛的火車
被列入過期的提貨單裡
供人們閱讀

今天早上
一隻鳥穿透我打開的報紙
你的臉嵌在其中
一種持久的熱情
仍在你的眼睛深處閃爍
我將永遠處於
你所設計的陰影中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詩緒來

近月偶然寫詩放上網誌,不是刻意的試驗。大學年代寫詩有些著迷,行醫之後不再寫,同樣地也不是特意的決定。我還以為那是英語所謂growing out of it,即是年輕的「浪漫」自然會隨年長消逝。2016年詩緒忽然來,實是令我有點驚奇。
有些人是詩人,像蔡炎培、北島,或者還有也斯。電影裡有齊瓦哥醫生,歷史上有杜甫,生活中隨時也會用詩的語言表達自己,不要詩興大發也不要故作詩意詩情。我也不是因為詩興大發而寫詩,只是有時心中詩緒出現,會在腦海自動浮生詩句。捕捉得住便是一首小詩。

有些讀者對詩完全沒胃口,正如另一些讀者對政治性的文章完全沒胃口。這都不是我能照顧的。我手寫我心,大概就是這樣。

有一個霧夜

有一個霧夜
他在不命名的地方
等待
一個合理的釋放理由

風浪之後
海床擱著沉船

那一夜
南方街角撞擊
他以為
那是關於釋放的騷動
他們說,不
這是關於
魚蛋的絶對自由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南丁格爾之前

上月底為九龍中聯網的周年研討會作嘉賓演講,選了一個另類角度,講南丁格爾( Florence Nightingale1820-1910)的故事。因為講得忘形,時間控制得不好,結語的一個關鍵詞未曾好好交待,現在借專欄補遺。關鍵詞是「non-sectarian」,可以譯作「非派系的」或是「超派系的」。
南丁格爾到底是怎樣的先鋒典範?她在1854年帶領38名經挑選的婦女離開倫敦前往克里米亞戰場照顧傷兵。與一般人想像相反,這些婦女並非都是富有護理經驗的護士,更不是齊齊整整經南丁格爾訓練的團隊。基本上連於南丁格爾自己也沒有受過很多護理訓練。她在倫敦St. Thomas’ Hospital創立護士學校,是戰事結束回國後的事。
她是受作戰部長Sidney Herbert (1810-1861)委任,接下這項甚有政治色彩的任務。英、法兩國参戰支援土耳其對抗俄國,傳媒報道法國傷兵得到修女護士良好護理,英軍的醫院卻一塌糊塗。這逼使英國政府要以行動關心前線傷兵。
出發前,作戰部長給南丁格爾一道指示:須嚴防護士隊伍出現宗教糾紛。
在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社會剛經歷百年的宗教撕裂。愛爾蘭天主教徒受英格蘭公教排擠,在政治上是次等公民,當時的宗教撕裂,有些似今天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社群之間的緊張關係。
克里米亞護士團隊是「雜牌軍」,有勞動階層婦女、中上層仕女、羅馬天主教修女,和英國公教教會修女。作戰部規定了戰地醫院的護士比例,天主教護士數目不能超過四分之一。這就是政治考慮:天主教護士本來有較良好護理水平,但政治上不能讓團隊被視為天主教修女主導。
南丁格爾是新教徒,但尊崇現代科學,在領導護理工作上堅守「非派系」宗旨。她日後創立的南丁格爾護士學校亦堅持跨教派。這並不是歐洲第一間正規護士學校,卻是首次實現non-sectarian的護理教育。只是這一點,她就足以稱得上「現代護理之母」。
在準備演講時難免想起今天香港。如果不持守non-sectarian的信念,我們的社會可能倒退一個半世紀,退回南丁格爾之前的時代。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6217日,經修節。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猴子醫療

農曆新年帶起流年運程話題。中信里昂發布的證券風水指數說,今年是丙申火猴年,股市波動如同上躥下跳的猴子。不必看風水也能預見金融波動吧?我注意的是,預測指屬水的行業今年全年也不十分理想;醫療衛生和零售業一樣,屬水。為何醫療衛生算是屬水?無得解。我以為疾病瘟疫才是洪水,水來土掩,醫療衛生事業該當屬土才合理。
「全年也不十分理想」:何謂理想?公共與私營醫療的「理想」是否相同?天可憐見,公立醫院最不想「客似雲來」。然而,兩者的命運也可算得上是共生。一旦經濟蕭條,私營醫療市場萎縮,生病的市民都往公立醫院裡擠,兩邊都糟糕。
我的猴年願望是:醫院服務在質素與安全兩方面都能以「猴」為師。
質素方面,向孫悟空學習,敢於挑戰權威和古板的習慣,偶然反斗大鬧天宮,但最終襄助唐玄奘上路取經,把遠方的智慧帶回來,為本土文化注入生命力。
安全方面,向三隻猴子學習:非禮勿言、勿視、勿聽。三隻猴子可不是被人虐待才表現馴服,他們有意識地守規矩,是屬修養亦是群體紀律。醫療安全的問題複雜,不是一味以粗糙的處罰手段便可解決;有規矩加上專業修養,可以減低風險。
另一個願望是,醫療不要變得狂妄。「中國日報網」引述121日英國Daily Mail報道,意大利神經外科專家Sergio Canavero宣佈,與中國研究員成功為一隻猴子「換頭」,令「人頭移植計劃」踏前一大步。今次實驗,哈爾濱醫科大學的研究員連接了猴子頭部與「新身體」的血液供應,但未能連接骨髓神經,猴子四肢癱瘓。研究團隊只讓猴子存活了20小時,說這是「出於道德原因的考慮」。
換在其他國家,這項研究計畫不容易得到科研倫理委員會支持進行。意大利專家選擇只與中、韓的醫生團隊合作,未必單是欣賞他們的技術,國情是否容許大膽試驗或者也是考量。
我不特別關注動物權益,也知道醫學創新不可輕言設限,但來到這一處,覺得已是「醫學狂妄」(medical arrogance)的臨界點。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6213

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何為暴動

旺角騷亂之後,各方試圖用各種言詞為事件定性,好像以為有了定性便有辦法解困。這些言詞我看大都搔不著癢處,比較迫近問題核心的是練乙錚、沈旭暉和盧斯達的文章。沈旭暉與盧斯達互相詰難,尤其到肉。
沈旭暉以捷克哈維爾的路線立論,本來有可取之處,但哈維爾不是在灰色地帶抗爭而已。堅守信念不離不棄地真實生活是前提,沈旭暉一旦提出離開香港還是大有天地,便失了那種不離不棄的立足點。
不是說選擇移民是道德上比不起選擇留下,我只是認為一旦離開,月旦香港未來出路時會顯得虛浮。
練乙錚問,是否原則上抗爭絕對不可使用暴力?這一問,在我看來同樣屬於虛浮。這好比問,原則上人是否絕對不可殺人?懸空地問沒意思,極端情景下當然有例外,問題是我們是否身處極端情景。
盧斯達〈嘗回書沈旭暉〉一文令我比較明白了暴力抗爭的心態。他說,「相信沈博士是真心哀悼香港,真心見香港人失去經營灰色地帶的耐心,而感到萬般可惜。然而,那些坐不住的暴徒,在衛衣之中的香港人,也一定曾經崇尚灰色地帶,以鹿鼎公自居 (按:沈旭暉文章提及《鹿鼎記》韋小寶的混世智慧)。只是,因為很多事情,他們變了,香港也變了。而這些普羅港人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沈博身後的大樹蔭護,因此他們再抵受不了毒惡的紅太陽,開始發癲。」「大格局、大棋局,對於被趕入絕路的人來說,比粗口更難聽。」
暴力抗爭不是選項,但從北京到特區鐵一般強硬的管治方針,連曾鈺成都變成苦著臉勸諫的人,佔中失敗苦無出路,港大事件復把學生推向激烈陣營,何為暴動?何為出路?

2016年2月10日 星期三

旺角以前

旺角以前是不是望角
初二以前是不是新春
勇武以前是不是愛與和平
回歸以前是不是殖民灰燼

好望角之南有沒有南極冰川
新填地之南有沒有艇家碼頭
革命以前是不是一樣敗壞
磚塊以前是不是起過高樓

好歹以前是否識得分開
瘋狂以後是否緬懷期待
虛擬以前是否真實盼望
縱火以後是否災難意外

旺角以前是否真是望角
初一以前是否中國新年
以前香港是否總有以後
以後新年還有沒有將來

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新春的意思

新春的意思是最初的一絲春意
不是那些不吉的新聞
不是樓塌了困住的倒霉的人
和向救援者哭跪的親人
不是試射飛彈然後慶祝發射衛星成功
穿上中古華服
不容揣測的自由盛世
不准任何倒霉的人說不安全
新春的意思是儘管有人快樂有人悲傷
不快樂的人們要退到角落
讓出快樂空間

新春的意思是一絲新的希望
即使是退到角落的不幸也就是倒霉的人
也能有自己的心田
在上面撒一把種子
等待自己的春天
春意到來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李怡封筆?

周日黃昏忽然傳來「李怡封筆」的消息。第一反應是想起馬傑偉的《明報》專欄近年來閑話人生轉向:政治令人苦悶,人生苦短,生活應該多點正能量。李怡也被江河日下的特區局面磨得意興闌珊了嗎?
上網讀了他在《蘋果》「名采」的告別之作。他不是封筆,但看來也進入了人生另一階段。摘錄數段:
我不是離開《蘋果》,也不是離開小塊文章類的寫作,只不過搬了地盤。所以,大家都毋須傷感。
我今年八十了,不年輕了吧?是不是該封筆休息了?月中去台灣觀選時,堅哥賞飯,席間他問我繼續寫累不累,友人代答說最辛苦怕是寫「蘋論」了。我說不錯。歲數大了,反應、記憶與文思都不比從前,以前寫「蘋論」只需兩小時,現在包括查資料、構思到寫,總要五六小時,還要緊貼時事,精神壓力不小。回港後堅哥找我商定,原有的「蘋論」、「小評」和「小塊文章」都停寫,另闢一個千字專欄,週一至五刊登,可以繼續評論時政,也可以寫生活感觸。我思考幾天,決定專欄名為「世道人生」
在這安排下,我不須每週用三副腦袋去思考三種體裁的文字,而仍然可以寫原來想寫的東西。我仍然可以寫「蘋論」那樣的長槍和「小評」那樣的匕首,也仍然可以寫「小塊文章」那樣的生活和人生話題。而且,寫「蘋論」多少要考慮《蘋果》的立場,寫個人專欄就純然是個人意見了。一定更能夠直抒胸臆
停寫「名采」和「蘋論」傳出,陰謀論又出現了。拜托,這百分百是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