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大會上,東京大學教授Hiroko Akiyama作嘉賓主講,不用PowerPoint 投射幻燈片,就這麼對著講稿,一講四十五分鐘。在開場白,她用了五分鐘說一個小故事。來到講辭下半部分,聽眾恍然而悟:開場白便是主題。
故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當年她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社會心理學。她特別好奇,美國的長者如何適應高齡生活。課餘,她到社區中心當義工,派餐給那些不能為自己做飯的公公婆婆,又去家訪,與他們傾談。
「在日本,我家三代同住,照顧袓父是自然而然的。在芝加哥,不少老人都是獨居。」Hiroko說。
Mrs. Brown有十三個子女,散居各方,各自事業有成。時近聖誕,Akiyama忍不住問:「何不與女兒同住?」
Mrs. Brown從小房間捧出一個鞋盒,裏面全是聖誕卡和生日卡,挑出一張給這個日本女生看。她說,那一回,孩子們想出一個藉口,要送她一間特別為長者起居設計的房子,作為生日禮物,條件是要她摋到女兒附近。她的一個女兒是建築師。
「你怎麼說?」Hiroko追問。
Mrs. Brown說:「我決定了,自己在這裏生活到老。」
Hiroko訝異極了。她的子女這樣愛她,連作為生日禮物的房子繪圖都送來了!這兒夏天曝熱冬天凍,身邊無親無故,飯餐要吃社區中心的 meals-on-wheels (餐車餐),往後體弱,日子更難啊!
「何必要這樣啊!」
「我不要接受無法回報的餽贈。我能夠獨立生活下去,為自己驕傲(I am proud of myself)。」
講了這一段故事,Hiroko Akiyama說:「Mrs. Brown的尊嚴,我深深銘記。」在日本,老人期望子女供養是通例。
在講辭的後半部,Akiyama帶出主題:不要假設老人獨居就是無助、固執、無人理。每一位高齡的老人都應有機會選擇晚年的生活方式。有些老人不是需要一個院舍宿位,而是便捷可靠的生活支援。
「可能水喉匠、電器師傅與家居護理一樣重要。」她說。
〈大夫小記〉2007年10月28、29日,合併修訂。題目新擬。
1 則留言:
華人跟日本人一樣有兒女照顧父母的傳統,所以香港及日本人最長壽。不過硬幣的另一面,是剪掉兒女高飛的翅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