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佛持靜穆天有光

䥥倉多禪寺,與鐮倉大佛一樣,還存有古遠的一點靜穆,而且都在人境。不像咱們,久違宗教,剩下車馬喧鬧。

鐮倉大佛也不鬥大。他不大,因為八百多年前本來是在大殿裏面坐,一場來自海上的風暴,把大殿也掀走了。


奇怪地,今早半醒,見到有如天使到來的光。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路過橫濱

遲來的假期 - 租車從羽田經橫濱、鐮倉到箱根 。

Yokohama Bay in late afternoon:

...and at night...

新增說明文字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Who cares

今天沒有寫網誌,昨天一篇墓誌銘,今天讀的人比昨天還多,多是與香港時差半天的海外讀者。主場之死,海外更關心。不要又是外國勢力吧?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主場新聞」收場

周六(726)蔡東豪宣告「主場新聞」即日結束。這封寫給「關心主場新聞的人」的信寫得很情切,不過翌日《明報》把它報道為完全是因長期虧本捱不下去的新聞,幾乎完全略去告別信中滿溢的政治恐懼。「有線新聞」報道有觸及這些恐懼,但敍事觀點似一般「有公司倒閉」(「受影響的有15名員工。」)
「受影響的」當然不止15人。依我觀察,「主場新聞」是今天特區「左翼」論述的最大主場,可能是唯一的主場。它的消失是左翼論述的折翼。當然還有《蘋果日報》一貫反政府,但《蘋果》沒有匯集百川的寬度,也欠缺深度。
「主場新聞」不是狹義的反政府基地,左翼意識形態反映在自由思想、前衛的文化藝術觀、先天同情弱勢社群和對建制不信任。它也裝載人文關懷(例如轉載小思老師的長篇訪問) ,和另類獨立的生活哲學(例如搜集世界各地的「獨立書店」的發展情況。)
我在大半年前才從《明報》馬傑偉專欄知道有這個場地,間中引述其中一些文章做網誌話題。偶爾我會想,最好也有人辦一個右傾的主場,匯集有寬度和深度的守護建制與展現傳統價值觀的論述,互相辯論各自精彩。這太浪漫了。輿論戰民意戰的鬥爭是冷酷無情的,敵人潰敗便是我方得勢,說什麼各自精彩?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港大中大在深圳的虛實影像

昨天寫港大和中大北上遇難題,說港大「實」症,中大「虛」症。這兩張港大深圳醫院和中文大學(深圳) 的圖片也一虛一實,只是倒轉。港大深圳醫院(圖片來自「深圳新聞網」) 3-D 模型疑幻疑真;中大深圳分校的照片(來自「蘋果新聞網」)接地氣有街坊 feel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港大中大北上各遇難題

兩則新聞一併讀,折射中港互動磨合之不易。港大與深圳市政府合辦濱海醫院 [又稱港大深圳醫院]、中大得深圳市政府支持辦學[稱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各有良好理念,亦有策略有汗水,幾年努力下來,各自遇上難題。
套用中醫觀念,港大遇上的難題是「實」症;中大得的是「虛」症。「實」症是「現兜兜」的錢銀財務問題:港大至今為濱海醫院墊支近2元,未能收回,而且還在年年加碼;深圳市的立場是要等到醫院收支平衡後才還錢,但按港大顧問評估,照現時營運模式,是不能達到收支平衡。即是說,「有拖無欠」而且越拖越似無底深潭。
中文大學(深圳) 面對的是「虛」的身分問題。中大學生會發聲明,抗議2018年首批中大(深圳)畢業生將獲香港中大頒發學位證書,尤其是證書的模樣,跟香港的中大學生的畢業證書樣式「大概一致」。聲明說,反對的原因「不在於兩校質素之差異,而是兩校本身是互相獨立的學校,香港中文大學的獨有經驗是不可以被複製。」
相對於2億疑似爛帳,中大面對的問題看以小事一樁,證書樣式的設計可隨時修改,但因為涉及身分認同的問題,小事也很大。
港大要獨立又非獨立地管理濱海醫院,中大要辦似獨立又非獨立的分校,都令我想起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區:起點也是有良好理念亦有策略有汗水,現在常被提醒「高度自治不是獨立」。
無論是「兩制」、「兩校」或「兩()院」,都需要極高的辯證智慧,才能勉強處理兩地矛盾。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狂轟濫炸幾多天

以色列轟炸加沙地區已16天,死人逾700,包括近150名兒童。前天聯合國屬下的一間暫用作庇護中心的學校也挨炸。
讀了「中國網」718日的專題文章〈三問加沙戰火重燃〉(陳向陽、李冰冰) ,令我對這一個代號為「護刃行動」的狂轟底因多了一些理解,但無論起因如何,炸到這個程度,怎麼也不能稱為「自衛行動」。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只是末段一句我不認同:
 國際上,各方也不會坐視衝突一發不可收拾。美國、歐盟、中國等都敦促雙方儘快達成停火協議
不,「敦促」只是「不理」的另一種外交形式。美國、歐盟、中國,實際上沒有行動,只有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跑來跑去。他日前從中東透過視像向安理會報告,說相信調停工作將於短期內取得突破,只是情勢仍敏感,不透露細節。
言猶在耳,哈馬斯反擊,一枚火箭彈在以色列台拉維夫的機場附近爆炸,歐美紛紛取消飛往台拉維夫航班。
 圖片來源:http://fpif.org/mowing-lawn-gaza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區樂民的新書

書展結束,我沒有去,但得到區樂民的新書。這一本新書的封面色彩(有點像閃卡)和書名(有點像人力資源正能量培訓口號)都不是我的那杯茶,但高興他能繼續出書,有長青作家的味道。
稱得上「長青」有兩個條件,一是長期受歡迎,二是得有點年紀。對於區樂民的寫作,我一直不安好心:等他年老。我想,一個作者怎可能長期寫有趣的小事?應該會漸老,對人生漸多感慨,分享一些與歡笑無關的滋味。
等到這本書才算等到了。其中「神秘經驗」部分涉及信仰,和與老神父的對話。一篇〈捨不得〉提到他為老神父分類收拾舊書信文件,這段就是我翻閱全書後的最愛。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林行止變偏激?

      與友人閑談媒體變化,她問我是否察覺林行止的政論文章變得偏激,不如昔日持平?我直覺地答,他是激憤。昔日的他亦非追求「持平」,多是獨得之見。
獨立評論今天買少見少,我覺得林行止仍是堅持獨立評論,但政局江河日下,心所謂危,下筆不再平心靜氣了。
這一趟為何激憤?他今天的文章有細說,這兒再以「剪影」誌記。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民主要一步一步走

中央政府由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南下,在深圳紫荊山莊逐批會見多個建制派政黨和重要政治人物,是屬高規格的處理。今天讀到一個政治吹風專欄把「高規格」誤作「高格調」,有點妙趣,但也可能錯有錯著,因為相比起來,香港本地一些敲邊鼓的宣傳鬥爭,格調真是比較不行。
每批人士見過委員長,都會出來傳話,例如中央誠心想香港有特首普選,不希望拉倒結局,但「大的底線不可變」。至於何謂「大的底線」,因為只是重申兩大原則,在此不贅了。據說今次委員長有新的提示:范徐麗泰引述張德江說,今次政改並非最終目標,但它是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一步,而香港在普選特首後,民主發展依然繼續前行,一步一步發展下去。
自由黨則引述說,張德江認為香港回歸十七年,已經實現一人一票選特首,比世界上不少地方的進程都快。(有人加一句不知是否委員長的原話:其他地方實現民主要上百年才成熟。)
記憶中,「民主要逐步發展」也不是新的說法。這本來符合我對民主的想法,但是近年各種偏狹保守的鬥爭論述,令我懷疑,「一步一步走」有什麽保證?有整整十年,很多人(包括我)相信中國大陸在經濟成功改革開放之後,政治改革開放也會一步一步走」,但現實走向似乎不是這樣。
不扯得太遠,回頭說香港政改,真是一步一步走」的話,為何2016年立法會選舉方式原地踏步不前進?何不檢討明顯有問題的功能組別和比例代表制?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馬航MH17空難的 9 個問題

馬航又遇空難,MH17班機在烏克蘭東部墜成碎片,機上298人應已罹難,而調查工作嚴重受阻,連屍體也不能受到起碼的保存。
香港中通社718日據中國新聞網的綜合報道,問9個問題:
1)         墜毀原因為何?墜毀處在烏克蘭民間武裝控制下的地區。美國官方宣稱「確信飛機是被導彈擊落」。[筆按:這已不是問題了吧?]
2)       如是被擊落,誰發射了導彈?烏克蘭民間武裝領導人否認民間武裝與飛機墜毀有關,稱他們的導彈射程只有4000米,遠低於客機飛行高度。但軍事專家普遍認為,烏東部民兵、烏政府軍和俄軍都擁有能夠擊落客機的地對空導彈。[筆按:反政府民兵阻撓調查工作,足以說明是哪一方闖禍。]
3)        何種武器能夠擊落在萬米高空飛行的客機?最大疑兇是「山毛櫸」導彈。
4)       美國根據何種證據指稱飛機是被導彈擊落?CNN報道,在馬航客機墜毀前,有雷達系統監測到該地區一個地對空導彈系統對一架飛機進行跟蹤;與此同時,另外一個雷達系統在飛機被導彈擊中時監測到熱能影像。
5)        誰來保管、分析黑匣子?有說是失事飛機的2個黑匣其中一個已被送往莫斯科。馬來西亞說黑匣子已經由烏克蘭政府接管。
6)       國際調查小組將如何構成? [筆按:至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只能說「需要全面的並且透明的國際調查」。全面的國際調查看來渺望。]
7)        烏克蘭局勢緊張,為何馬航航綫仍經過烏領空?今年4月,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就曾建議各大航空公司考慮更改航綫,因為烏克蘭東部領空存在嚴重危險。[筆按:最新傳聞是馬航要慳油而飛此航綫。]
8)       在連續災難之後,馬航公司前景如何?[筆按:不用答了。]
9)       客機墜毀事件將對烏克蘭局勢產生何種影響?[筆按:一定不會更和平。]

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政府總部築防禦工事

政府新聞公布:「當局將沿添美道及東翼前地與立法會綜合大樓(立法會大樓)之間的交界豎設圍欄,以加強保安措施。」
發言人解釋:「有關工程將使政府總部東翼的保安基建設施與西翼看齊。」
這地點自「反國教」事件之後成為公民示威抗議集會的熱點。劉進圖被斬觸發捍衛新聞自由遊行,在這兒出發。我間中去政總開會也在這兒上下車,那一回参加遊行,在這處等候出發時,感覺特別。
Google擷取兩張角度相近的照片,一張是人群一張變圍板,對比強烈。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林行止對政改諮詢的一錘定音

    昨天《信報》林行止評論政府剛發表的政改諮詢報告,十分嚴厲(有人會說是過於嚴厲)。我不抄錄了,「剪」標題和核心一段,作為時評的誌記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政改的肥皂泡與風雨前夕

    政府發表政改諮詢報告,呈交中央。我看了一下那些與內文不大一致的結論,想起近日偶然拍下的這兩張照片,一張在掛一號風球前幾小時,載了重甸甸貨物的船在風雲底下緩緩移動;一張是周日電視動畫,裡面這河瀨出盡氣力向天空吹肥皂泡,要把一個肥皂泡吹到月亮去。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明天為楊絳吃麵

劉健威昨天在《信報》寫〈為她吃碗麵〉,讚嘆楊絳。
楊絳不僅是錢鍾書的妻子,他說。這個當然。楊絳被所有人尊稱做「楊絳先生」,不是楊絳女士更不是錢太太。
抄劉健威兩段:
許多人都有才有德,卻不一定有像楊絳那樣的氣質────文革受盡屈辱,捱過來了,女兒和丈夫卻先她而去,但她怎麼說呢?「錢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她怎「打掃現場」?以九十之齡,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寫作《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整理錢鍾書七萬多頁遺稿,出版了三卷《容安館札記》、一百七十八冊外文筆記、二十卷《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還把稿費、版稅所得八百多萬元捐給了清華大學。
明天(717)楊絳一百零三歲,〈為她吃碗麵〉文章末段說:「楊絳與清華同壽,去年清華校長叫學生吃碗麵為楊絳祝壽;今年,大家何妨隨之?」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折磨人的日子

今天文憑試放榜,想著寫這個題目,談考試制度的成敗得失,但忽然想,這題目用來形容香港特區正在經歷的日子,更為深刻。
王維基今日《晴報》專欄借工聯會陳婉嫻議員談行政立法關係的文章,指政府近年來「採取極端的手段,不溝通不協調」,令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王維基問「(政府)令社會多方面包括行政立法、社會不同階傳媒之間出現矛盾,究竟目的何在?」
他暗示政府以鬥爭為方針,我覺得「陰謀論」永遠是難以證明又難以否定,但客觀上特區的局面確是十分有問題,折磨人的程度,令有心人心淡,有期望的人失望,有意志的人消。剩下來就是最執著的對罵和對著幹,這是不是要置諸死地而後生?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拉布」中的另一種不公義

今天《南華早報》頭版的頭條標題是 “ Hospital Funded in Final Seconds 《星島日報》相應的新聞標題是「議員抽鞭八小時  瑪麗等21撥款獲通過  「財」散未安樂  「堆」積十月戰」。
瑪麗醫院重建撥款是在會議最後三分鐘才投票,投票後不到一分鐘本立法年度的財委會便結束工作,瑪麗外科主管盧寵茂說「心情像坐過山車」。我相信議員最後踩盡油處理完瑪麗重建撥款才放暑假,一定與瑪麗11名部門主管前天聯署去信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有關。在這個項目,知名的醫生和教授齊心向公共空間發聲,一定是有力量的。據報道泛民議員在最後一節會議前的十分鐘休息時間曾作圍內討論,促大家以瑪麗撥款為目標,盡量精簡發言。
另一項同樣重要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低津」) 撥款申請就沒有這樣好彩。20萬個基層家庭要多等一年才得到津貼。這些家庭沒有響亮的聲音,他們不單不如醫院部門主管「知名」,簡直可以說是「無名氏」。這是「拉布」場景中的另一種社會不公義。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等待2014七一遊行照片

76日那篇網誌誤用了一張多年前的遊行照片,以為可以說明領頭的車和人群的關係。讀者指出了錯誤,我一直有些心掛掛,想找一張正確的,但之後幾天都忙著一個記者會與一份報告書的事情。
今天打開《明報》赫然見到這一幅。看來是車停下來時拍到的。

舊照片是這張,多開東行線的效果不一樣。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情緒愈強烈,愈是聽不見

本欄的自我介紹說,「聞海」的意思是「聽人海裡的聲音」。
最近想,也可以理解為「聽人海裡各種不同的聲音」。
現代人開口閉口說「多元共存」,其實只是你有你講我有我講,不打架便算好。
再低一些,是各執一端,人人絕對正確。
我在美國念大學念醫加實習,生活八年,沒有被美帝洗腦也沒有取綠卡,但有兩點得益,一是認識了尊重個體(這不同於個人權利大哂的「個人主義」);二是培養出對人的不同觀點的好奇心和聆聽力。
所謂「設身處地」,不是廉價的同情,一點也不容易。這也不是和稀泥搖頭晃腦吟哦「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要聽得明白保守的人為何保守,激進的人因何激進,自己就有進步,世界就變得立體。
這好像把自己講成智者,實際上我是急躁性格,辯論時尤其心急,工作會議中因而時常有粗魯搶話「疊聲」的情況。這方面的經驗是:情緒愈強烈,愈是聽不見。
     現今香港就似我性格上急躁的那一面,腎上腺素一出,腦子裡即剩下自己一把聲音。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凱撒的為何不能歸凱撒

前天寫鄺保羅大主教在聖保羅堂的講道「似是借耶穌講政治」,加一句:「耶穌恐怕也不會講道時亢奮地發表政見。凱撒歸凱撒啊!」有讀者不快,可以預料。
其實當然知道,「凱撒的」(代表政治權力)從來也不是只歸凱撒,因為「上帝的」(代表宗教自主)也從來不是只歸上帝。
我年輕時出版過一本書,寫僧人哲學家(廬山)慧遠(東大出版)的生平和思想。慧遠有一篇經典文章〈沙門不敬王者論〉,就是一個大師對政治權力的回應。「沙門」是僧侶,問題是僧侶出家人應否向王侯行世俗的禮敬。
只看文章題目已可知慧遠的立場,但在他生當的東晉時代,慧遠卻並非隱遯避世的人物,相反,他與很多王侯貴胄(例如謝靈運)往來融洽。難得的是,他與世俗的交往是不失方寸的。
同時代的另一位高僧道安看法相反,認為「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不依隨政治力量,弘法事業很難發展啊!
一千六百年過去,矛盾依舊在。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S 的老、病和死

六月最後的周日,我們去看一隻活到很老的狗,S。牠是一隻雜有北京犬血統的西施犬。人說,狗活一歲等於人七歲,我看沒有那麼多,大約應該是一比五。西施犬平均可活到十七、八歲左右,那就是人的八九十歲了。S活到這一天已二十一歲,等於人的一百零五歲。
S是小兒子兩歲時從寵物店買回家的,卻不似寵物。我們一家人也不是呵護寵物的那種性格,S也不討主人歡心,自有性格。日常我們就像同一屋簷下相安無事一起生活的室友。
十四歲左右時,S開始有些病,要詳細檢查的話,獸醫說可以安排做心臟掃描,還有腎臟檢查,等等。與人一樣,狗的治療方案可以選擇不少高科技,但也可以保守。S年紀不小,病徵不嚴重,我們選擇保守。
過兩年,S關節不行了,皮膚更糟,看醫生也時好時壞,在炎夏更是潰爛生異味。偶然聽朋友說,大網仔有寵物渡假村,員工很會照顧動物,我們在暑假把S送去住三個月,秋涼才接回家。渡假村不是醫療中心,但S住著住著,好轉多了,不單皮膚病有起色,更活潑起來,與其他狗隻玩得高高興興。倒是給接了回來後無精打采,不多時又回復老病之態。
渡假村更不是長期「護老院」,他們有自己的宗旨,你不介意長期付費他也不肯長期收留,我猜是不想接待養厭了就棄置動物的顧客。
這次之後,S又入住了兩回,結果一樣:在裡面有精神,在家中則惡化。來回幾次,渡假村員工知道我們不是存心棄置,竟然破例讓牠長住。
S真的一年一年住下去,終於老得一枴一枴,眼睛也看不見了。我們今次去看牠的一個星期前,身體器官己衰竭,那兩天不吃不喝,最後一夜鳴叫到天亮。看牠時,已經站不起來。員工說,如果這天西貢那邊的獸醫有空檔,可以安排我們送過去,讓S用藥物無痛去世。
我是老人科出身,一貫反對安樂死的,認為對老病最好的照顧是恰當地使用醫療科技配合人性化的紓緩治療,以及關心的護理。小波的老病和死,與我的信念只有一半相符。愛護動物的邏輯與愛護人的常情常理不一樣但有兩點是相通的:一、好的醫療包括不要過度使用科技;二、悉心照顧有時勝過高難度治療。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