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務較為整全的現代醫院,尤其在紓緩醫療範圍,多設有心靈關顧服務。有些醫院裏,天主教的牧靈人員、基督教院牧,和佛教院侍可以在同一屋簷下服務病人。我覺得這是最好的。
臨終關懷常是以「身、心、社、靈」作為完整的理念。「靈」是靈性。整全的心靈關顧包括幫病人回顧一生,肯定自己,諒解別人和接受諒解,無憾地離開。靈性上的安慰紓解含有宗教上的和解與寛恕色彩。鬱結是不健康的,能與人和解,與自己和解,本身有實質的功效;但和解也是靈性的,默默地在心靈上重新連結,或者共在。
關顧心靈的服務不宜變成推廣特定的宗教信仰。在關注病人的心靈需要的時候,要尊重病人的宗教取向。靈性的探索和支援也不要與受信混為一談,以免誤導,以為只有信奉特定宗教信仰的人才有靈性的需要。
不是所有醫療人員也認同「靈性需要」是一個重要的服務焦點。這不僅僅由於有信仰的醫護人員是少數,更因為在忙碌的常規醫治層面看,照顧好病者的身心,包括處理疼痛與情緒,以至支援照顧者,是較有把握。相比之下,談靈性不是有些抽象縹渺嗎?
面對死亡有百般焦慮不安,很多是具體的,例如恐懼身體上的痛苦,與親人永別,這些較容易舒緩。焦慮不安更多是在整個生命的存在意義的層面,不可以用醫藥解決。關顧靈性,從根本上是認真地重視在死亡過程中,病人的疑惑和恐懼:「我將往何處去?」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0/6/2025刊出。
Source: istockpho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