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靄儀今天在《明報》星期日生活寫〈假如《明報》沉淪〉,鏗鏘有力,我細讀了兩遍。她的基本分析與我對《明報》的看法一致,只是她比我更著緊、更有信念,和…更樂觀。
她說,有人問,查良鏞的《明報》的神話不是早已打破了麼?吳靄儀的回答是,《明報》在它悠長歷史之中,在重要的時刻擔當了重要的角色,從來都不是因為它完美無缺、理想至上;「查先生的《明報》從來都是動機複雜而機關重重的」,《明報》能發揮正面作用,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的新聞工作者能在複雜骯髒的政治交易中力爭,突圍而出。
她認為,在中港關係的現實中,《明報》老闆的利益在於辦《明報》的影響力,而這「只有辦一份有分量的報章才能達到」,委任一個庸碌唯命是從的老總,令《明報》沉淪為喉舌報,並不符合《明報》老闆的利益。
一般人沒有吳靄儀的強烈信念,會問,說沉淪是否太沉重?是否太抬舉了《明報》的使命?
我在讀第二遍時,察覺她不只是在談《明報》的命運,她在寫新聞工作的靈魂。她比我樂觀,但願我的不敢樂觀是錯的。
2 則留言:
今天看城市論壇,劉銳照先生說:明報在更換人選時應會考慮商業上的損失。但我覺得若這真是一場收控傳媒的計劃,那麼中央政府應不會考慮商業上的賺蝕;他們只是想控制一個媒體,只為其發放有利的訊息,有板可看亞洲電視便是一個好例子。當投資者無財力再為中央頂萶那媒體時,便只好自行接力另找買家繼續揼錢。所以,基本上,亞洲電視應不會消失。而對這個電視台實感到可惜,因從前它的確製作了很多有質素的節目,只是現在已變為半官媒體。
沒有靈魂, 只餘軀殼, 跟死了有何分別? 希望明報不會那麼快淪落為另一間亞視.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