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各自珍重 【思遷集.十四.完】

漸有朋友告別香港,有些是移民,有些是在探索。他們多比我年輕。在我的年齡層,移民的誘因不是很大,或者本身也較為保守和接近建制。保守、建制本來不是負面的名詞,社會要有完整的光譜才健康,然而當城市大幅走樣變臉,「保守、建制」也失去善良的面貌。我在上一篇帖文(〈移民潮的真相〉) 說,令我考慮離開的原因有兩樣:一是城市的管治變得粗糙冷酷;二是「公平公正」的定義因應政治需要而不斷遷移。前者關乎感性,後者關乎理性。

執筆時剛鬧出小學推行愛國的歷史教育嚇怕學生的新聞,如此向小一學生播放南京大屠殺日軍屠殺平民的影片,恰好說明「粗糙」;教育局的回應則說明了何謂「冷酷」。校方迅速表示歉意,但局方回覆傳媒查詢,卻堅持歷史就是歷史,不能迴避,再而嚴正地說,「無論如何,戰爭本身是殘酷,我們必須從歷史中學會珍惜和平、尊重生命、寬恕別人、愛護國家。」

這番嚴詞有一定的邏輯——冷酷的邏輯。套用一下,是否可以說,「無論如何,政治本身是殘酷,我們必須從鬥爭學會珍惜穩定、尊重秩序、支持政府……」我們也需要向學生推行政治鬥爭教育?

當愛國和歷史都變得異常粗糙而且片面地正確,不少家長自然視為給孩子「洗腦」,完全不能接受,非要離開不可。即使不看作「洗腦」,如此這般教授片面的價值觀和政治觀,把批判和獨立思考視為毒蠹,也是十分可懼的。

小學生被粗糙的愛國歷史教育嚇怕是個别事件?或者是,但是政府對移民潮展示的冷漠,卻似乎已成為一種官方態度。標準口徑(Line-to-take)常是:「香港本來就是移民城市,有人來有人走,這沒有什麼。」甚或不假辭色,堅稱看不見有特大的移民潮。對移民潮底下的集體情緒完全視而不見,這是什麼樣的管治心態?

我認為移民潮很值得「攤開來看」。誠然,個人和家庭要選擇低調地離開,無論是基於私隱或别的考慮,十分正常,但是作為時代變遷底下的社會現象,卻是越透明公開越好。如實地展現在官方美好說詞以外的「此時此處此模樣」,就是記錄歷史的一斑,同時也是給施政者的一點信息。《思遷集》這系列文章的出發點便是這樣。這是thinking out loud,讓「走抑或留」的自言自語變成透明公開的紀錄,在自己也是梳理情緒的經歷。感謝「我的菠蘿游」網頁邀請,可以在這裡我手寫我心。寫了萬餘字,來到這一篇,我的思考告一段落,要說再見了。走抑或留依然未定,但內心澄明了。

無論走或留,請各自珍重。珍重的意思是:即事多所欣,不要長懷怨憤;常存鮮活的心以面對困難;好好關心你珍惜的人,也讓他人關心他和她珍惜的你。 

【思遷集.十四.完】

載「我的菠蘿游」網頁專欄

https://bit.ly/3fOkqti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