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我們處身於一個不安的年代, 地在動, 山會搖。 今年初醫護人員鼓譟,各方商討應對,焦點莫名奇妙地落在「應否寬待 / 如何綑綁」海外醫生的爭議上面。當日我回想千禧年前後,社會曾多麼認真地探討醫療改革:1993年有「彩虹報告」,1999年有「哈佛報告」。改革難,每一回也是無疾而終, 但至少昔日我們未至於頭暈轉向。
《我們不是常常屋漏》
醫院是醫治病人的屋
醫院有時屋漏
夜雨來 天明去
醫院日夜無休
年長的醫生細說
昔年曾有彩虹報告
陽光透進猶豫的雨珠
那不是海市蜃樓
只是回頭沒了蹤影
中年人記得有個哈佛教授
老遠跑來,氣沖沖
開帖千金藥方
那肯定不合當年官員脾胃
要不然為什麼棄之如遺
年輕人年年喊叫
爆煲日子已經降臨
爆煲未必就是世界末日
憂天卻也未必就是杞人
杞人 病人 杞人 病人
稍等 再等 稍等 再等
我們不是常常屋漏,只是
如今四顧 人面漸老
院落叢生野草
日子不能天天蹉跎
天可憐見 君子起動
螞蟻兒走過熱鍋
開會復開會
有了有了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方案五
方案六
原載 《蘋果日報》「醫醫詩詩」專欄,2019年6月1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