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8日 星期五

回首看

新年伊始,祝願讀者在2021年健康和平安。

得編輯允許,這個專欄換上一個新名,讓我以不同的心情寫。「醫醫詩詩」變身為「驀然回首」。

有些讀者會熟悉,「驀然回首」來自宋詞,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元夕是元宵,詞的上半闋寫正月十五晚上滿城燈火,煙花如星雨,鳳簫聲動,狂歡的人群載歌載舞。下半寫在人群裡「尋他」不著,一剎那間卻見他站在煙火漸漸散盡的那處昏暗地方。

「驀然」一詞本來罕用,因為這首詞的意境而流行千載。詞的意境也令詞語的意思變得不一樣。「驀然」是不經意的領悟,「驀然回首」卻連結著「燈火闌珊」的人生感慨。

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誰?依詞句的表面意思,這是作者相約等待的意中人;不過也有一種說法,說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其實是辛棄疾對自己的寫照。我看兩者是交疊的:自己的心境也似燈火闌珊,才會「看見」那人在燈火闌珊處吧。

隨而想到,驀然回首也隱含著同理心。有同理心才體會到那人在燈火闌珊處是怎樣的心境。同理心有時被誤以為等如「同喜同悲」,其實它並不是隨時受人感染的情緒反應。設身處地的體會是含有感性的認知。譬如說,好的醫護人員應有同理心,這並不是直接與病者和家人一齊傷心悲慟 —— 儘管在某些情景共渡悲痛亦無不可。

欄目定為「驀然回首」,是否開始懷舊,感慨昔日事?不是。我想寫的反而是比較平和的常情常理,那些道理在不久以前還是相對地客觀分明的。

想起換一個心情寫不同的題材,半是緣於11月初的一個夢。夢中身在醫學圖書館,與一位前輩教授討論桌上的《金剛經》。醒來清楚記得自己在談「能見」與「所見」,這卻不是《金剛經》的空宗佛理,我似乎在努力說明人的主觀對客觀認知的障礙。於是想到香港劇變時,且不要說核心價值變得面目模糊,本來簡單的常理也需要耐心地從頭說。一切有為法並不都是泡影。起碼不要太輕易成為泡影。

或者有些讀者情願我繼續寫詩,不要說什麼理。我不是決意不再寫詩,新欄目也載得了詩,詩意來時隨緣寫就好了。 


《蘋果日報》「驀然回首」專欄,202118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