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收風與採風

撿拾報紙回收,見到一篇漏讀的文章,本報621日「聞風筆動」專欄,作者李先知寫〈新政府上任周年 中聯辦密密收風〉。這不是適合在副刊小方塊談論的題目,但文章內容與我近期想著的問題相近,可以畧談一下。

文章說,新一屆政府上任一年,局面穩定,經濟見復蘇,特首概括香港整體氣氛為「開心多了、熱鬧多了、信心多了、希望多了」。當反對派陣營幾乎已被剷除淨盡,香港大步往前走,如何掌握經濟民生與政治問題,卻有新的難度。

作者引述劉兆佳,說現時較難捉摸香港政治生態的變化。以往為政治把脈,可以看社會的集體行動,現在集體行動已絕迹;參考網上輿情和民調?這些也大大收斂了,不能發揮功能;從政圈收風?但建制亦有複雜矛盾。要為香港把脈,從何著手?

我想著的問題是:當香港故事愈說愈好,不好聽的言語全被視為「軟對抗」清洗掃淨,社會和諧到一個點,管治者將會失去施政必需有的信息反饋。沒有信息反饋,如何及早知道政策會出問題?怎樣防止行政主導過度自信,因而出現嚴重的盲點?

中國古代有「採風」制度,官方從民間採集民歌,隱約見到民情。《詩經》的「風」常有悲歌和諷喻。現代採風有民俗學概念,範圍擴至各式民間創作。創作需要空間,採風能顯胸襟,不隨意針對民歌、電影、書籍甚至漫畫,一念之間,就可以讓貼近民情的創作補充「好故事」主旋律之不足。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5/7/2023刊出。

 


南宋 馬和之《詩經豳風圖卷》(局部)

網上圖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