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我的「下愚不移」【思遷集.四】

《論語》裡有一句話,「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陽貨〉篇) ,各家有不同的注釋,最近我斷章取義地拿來思考移民抉擇,倒像明白多了孔子的意思,尤其是在城市充斥著「看風駛𢃇」現象的時候。「看風駛𢃇」是廣東俗語,書面語有「看風使船」、「看風轉舵」等說法。

這是名副其實的斷章取義。孔子這句話前面的一句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我理解的本義是,人性向善,但行善拒惡的意志不易堅持,容易受環境影響形成陋習,隨波逐流而失其心。

為什麼斷章取義拿來談移民?那是從年輕時一次「去/留」抉擇的切身經驗想起。在本欄第一篇(「思遷/見異」)我提到,當年在外讀書,最終決定回港是經過困難抉擇,師長朋友和家人都有些擔心。這個欄目有我的一張小照片,其中那個背著鏡頭眺望著亞里桑那州峽谷的我,當日應該就在想著醫學院畢業之後的去留。

那時我自覺想得很清楚,決定帶有理想性,但回頭誠實地看,那是依於一種近乎「愚」的固執而決定回港的,不考慮實際得失。實際的得失是分明的。正常的事業路徑是畢業之後申請駐院醫生培訓職位,工作簽證應該沒有問題,四年後就是一個專科醫生,到時再決定留在美國與否也不遲。當時心急回港,一半是著實有點「思鄉」,另一半(現在回頭看) 像是「身份認同」的危機。我直覺地認定,在美國完成四年培訓,應該就會留下來申請「綠咭」,因為回港的成本太高了。香港當年承認英聯邦醫生資格,但美國不屬英聯邦,回港要從頭考試和實習,真是「道路阻且長」。「綠咭」之後進一步就是歸化為美籍華人。

對於「去/留」我不曾作原則性的道德判斷。我有些香港同學在畢業後留在美國定居,現在還是很要好的朋友。當日自己的決定近乎gut feeling,既不是深刻的道德智慧(如果是,那就是「上智不移」了) 多半就是固執。「下愚」的固執並不明智,不多作務實的考量,但是勝在簡明和能堅持。

那時固執什麼?我是固執地認定自己永遠脫不了本來的身分。那時還不流行說「初心」,沒有人追問「你覺得自己是香港的中國人還是中國的香港人」,但我對身分認同真是十分執著的,故此應該屬於「下愚不移」之列。

這樣執著地逆流回港,四十年下來很多得著,也十分感恩。大致上我算是「打死也不走」的一類,198419891997,幾番人心浮動我不動,有點自以為漸從「下愚」昇華向「上智」了。現在香港面目全非,卻又浮游到「上智」「下愚」之間的普通人群中,有些踟躕。

 【思遷集.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