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思遷/見異 【思遷集.一】

M說要做一個網站,連繫遠走他方或者掙扎著是否要走的人,邀約開一個專欄,我即便想,身在劇烈變化的香港,此刻無論走或留也是忐忑。專欄應該為身處這個時空感到不安的人而寫---無論是走是留。

欄名掇取自成語「見異思遷」。在傳統中國文化,「見異思遷」是大大的貶詞:貪新忘舊等同辜負,不忠貞即是背叛。我在年輕時涉獵過一些傳統儒家思想,現在踏進了老年,孩子都成家了,有些年少時入了腦的思想連同背後的價值觀還在,譬如說,「安土重遷」是珍惜自己的鄉土家園,不會輕易離開。這句出自《漢書》的話下面還有更濃烈的一句,說「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論語》也記載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如果還在的話,為人子女就盡量不要遠行,一定要出遠門,也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去向。

這些都有很好的意思在背後,但也是因為中國文化主要是農業底子,才有「安土」和「不遠遊」的觀念吧?試想像一個航海捕魚為生或是牧馬放羊的民族,相信未必會有「安土重遷」、「落葉歸根」之類想法。

文化自有不同性格,但人類感情很多是共通的。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思念故人和故地是屬難免。對此我有切身經驗,那是年輕時在外讀書,在異地生活。最終決定回港是經過忐忑不安的抉擇,我以為那是人生中的一次終極抉擇了,如今卻又來到不確定狀態。

年輕遠遊,對「思遷」和「見異」自然有些鮮明的體會。回頭看,在異地的生活經歷其實是個人成長和日後人生的養分,因此不免想,「思遷」在特定的時空情境並不是那麼可怕或可惡的事。

我也會想,香港原是一個多異質,廣東話所謂「納納雜雜」的地方。求同存異在我的一代人並不是一種理想或主張,存異本來就是常態。現在,當城市裡的人誠惶誠恐地團結一致,愛國和愛港都漸漸變得千人一面,「見異」可能更為稀罕珍貴了。

 【思遷集.一】

https://www.balllawswim.org/post/_%E6%80%9D%E9%81%B7%E8%A6%8B%E7%95%B0

 區聞海醫生於20195月在「蘋果日報」開始其專欄,現在專欄隨報紙給封殺而結束。他從安心之處是吾家一句,隨著時勢轉壞進而領悟,「其實走或不走都不能完全心安的,因為不安已經成為我們身處的這個時空的存在本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