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3日 星期五

講好故事也有風險

端傳媒在91日刊出特約撰稿人 Michelle Zhang 8千餘字的長文〈沒有母語的人〉,具體而微地描述內地媒體爲迎合審查要求而作出妥協。文章的題目較隱晦,借用了一篇同名的文章作比喻,意指在人為調控的語言環境長大的一代中國人,雖然使用的是自己的語言,對熟悉的生活卻缺少感知,於歷史也缺少記憶,像活在非母語的國度。我看這比喻有些勉強。

文章難免被視為唱衰中國,但它描述的現象還是值得愛惜國家的人思量。其中引述一位編輯指媒體爲將信息順利發布,不介意將語言放軟,例如「戰爭」表述爲「衝突」;在面對像被非法禁錮的八孩母親、上海封城那樣的熱點話題時,選擇無動於中。他慨嘆,年輕記者在「講好中國故事」、做喉舌的教育下成長,媒體環境留給他們的空間還剩下什麼?

文章提到上海封城時,有媒體向編輯和記者下發指南,要求所有報導不得評論地方的防疫手段、不得渲染民間情緒、不得自行採訪專家學者、不得引用西方媒體報導,等等。如果這是普遍現象,風險便是決策時對民情失聰。

從而想起特區在醞釀講好香港故事,或是為平衡愈來愈多的針對香港的負面報道,有必要彰顯光明一面。

政府向人民和全世界講好故事,即使有需要,也要保持清醒節制才好,太好的故事會有意無意之間抹去民間實在的困苦和傷痛,高瞻遠矚的大敘述會把社會問題模糊化。故事愈說得引人入勝,就愈有自我催眠的風險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7/9/2022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