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平庸之惡似明非明

上月開始「限日讀書」:每日淺嘗家中一本書。近日得一點體會:看書不一定要完全看懂,似明非明的狀態也是樂趣。你不會隨便說「我懂了」,就此關閉作者努力為你打開的門,也不會輕易說,這本書根本沒有可能看得懂。

手上的書是左岸文化出版的《責任與判斷》,漢娜.卾蘭著(港譯「阿倫特 」,以下採用)、蔡佩君譯。

阿倫特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哲學概念「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在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首先提出。艾希曼在納粹德國負責執行屠殺猶太人最終方案 1961年在耶路撒冷被審判,最終判處絞刑。阿倫特當時是以《紐約客》特約撰稿人的身份寫現場報道。她觀察到極端邪惡的事未必是極端邪惡的怪物才會做的,常人都會墮入邪惡行為之中。

「平庸之惡」很快變成流行語,也掀起爭議。作惡的人真的只是平庸地服從嗎?阿倫特是否被艾希曼在審判中面不改容的自辯欺騙了?Banality的確切意思是什麼?因為平庸,所以全不思考地行惡?有知識的精英並不平庸,他們比普通人更能把持正常的道德?

在《責任與判斷》書中,阿倫特進一步說明「平庸之惡」:當新秩序急遽而來,原來的價值瓦解,「最先屈服的人,正是那些正派社會的成員」,他們輕易為自己轉換到新的價值體系,依照新規矩照版煑碗便可。平庸之惡是一種「乏味之惡」。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3/7/2023刊出。

 

網上圖片


1 則留言:

迅雨 提到...

新香港,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