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7日 星期六

大辯論,小思考

上周一(29日)本報頭版專訪王于漸教授,論香港經濟的危機與未來,其他報章和媒體多有轉載,有一句成為sound bite。他說,香港既有的產業都面對困難甚至在垂死中(these are dying),主張啟動一場大辯論,分析優勢及弱勢,為未來重新定位。

這篇全版專訪對我有啟發,刺激思考,還促使我上網補讀資料。這個題目對香港很重要,比垃圾徵費重要得多,但很難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我相信教授希望見到的大辯論一定不會出現,原因很多,下面談其中一二。

因「眾所周知」的緣故,我看自從2019年香港就失去了公民社會對重要公共議題作正常公開辯論的平台。消失了的還有是對公共議題的胃口。教授的專訪在兔年底刊出,馬上便來到歲晚年宵,然後是新一年新的熱鬧,初二煙花,車公廟求籖問龍年香港運程,之後是陸續推出的繽紛盛事和重量十足的23條立法,誰有胃口談產業危機和未來策略?

沒有胃口當然不健康,但是現實。教授的專訪「心所謂危」,逼切感溢於紙上,最後人們記得的會不會只剩一句「垂死」?在這麽大的大題目,普通人可以怎樣「加把口」?除了剝花生可以怎樣參與?能說什麼?當政府一貫地自信和堅定,能聽見和聽得進什麼?精英在幕後應該還可以「得到官員的耳朵」,公開大辯論可免則免吧?

然而小民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作了一些小思考,跨年分幾篇見報,與讀者分享。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6/2/2024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