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7日 星期六

造人 造地

 造人 9.2.2024 刊出)                          

王于漸教授建議啟動一場大辯論,分析香港的優勢及弱勢,為未來重新定位。我看淡「大辯論」(見26日本欄),但作了一些思考,分三篇(造人、造地、造城)見報。

教授心目中的香港未來發展,重中之重似乎是人口。面對人口老化,光是醫療開支就是大筆負擔,他建議長遠須透過吸納人才定居,不只是填補流失,要變成千萬人口的城市,增加勞動力及經濟動力,才有出路。這可以說是「不能只捱打要大手筆主動出擊」的思路,應能獲政府垂聽。

人口問題的背後的當然不只是老化。出生率低,難以靠政策鼓勵提高,這是「造人」問題;移民潮流失了很多人才,政府放棄「留人」的可能性(也許政治上沒有可能性),吸納人才是剩下的唯一選擇。

吸納的人才應該愈多元化愈好,吸納內地人才來港不難,他們是否會長期留港?目前似乎並不明確;國際人才呢?自說自話的好故事,間歇發作的怒目橫眉,對吸納國際人才有沒有幫助?要好好想想。「有錢搵他們自然來」只是望天打卦。正是因為香港原有的產業缺乏商機,教授才發急呼籲大手筆吸納人才啊!

吸納幾百萬人才,城市的基建和服務必須承接得住,醫療和教育都要重頭想。例如,難以想像這些人才都能適應擠迫不堪、輪候經年的公立醫院。如果政策明顯向新來的幾百萬人傾斜,原來的人口則日漸老化甚或貧窮化,連年財赤之下又要削減福利,社會矛盾不容低估。

造地 12.2.2024 刊出)                          

香港的未來發展需要有足夠土地,因此必須造地,其理自明。一向有些爭議的是,交椅洲人工島填海(下稱「明日大嶼」)和新界北部都會區兩個大計畫是否都要推行,財政能否負擔,規模會否太大,變成大白象。近期不少聲音建議叫停「明日大嶼」,集中資源開發北都會。這些意見有相當的說服力,我也不看好發債集資,把財赤交給下一代,但又覺得「明日大嶼」的願景可取,似乎比北都會更切合香港品牌。這便有些矛盾。

對此,王于漸教授在早前的本報專訪說,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和新界北部都會區各有定位,毋須「二選一」,在市况不明朗下,人工島可以先不興建寫字樓、全用作住宅,三島中可先留一島暫不指明用途,留待市况明朗才決定。他又反對把「明日大嶼」360度海景的土地多建公屋。

發展局甯漢豪局長前此已經多次申明政府不會「二選一」放棄「明日大嶼」。近日她接受訪問,對於社會有意見認為財政緊張下應暫緩交椅洲人工島項目,明言「不要重回舊路」,不要經濟欠佳時就「叫停」項目。她初步認為,北都會的部分規劃可以逐片開發,採用所謂「片區模式」。

我近來在想,其實「明日大嶼」所需的資金數千億只是北都會的三分之一左右。與其叫停前者,不如仔細檢討後者的規模,畢竟「北創科」是一個急上馬的方向,有「深港融合」的政治水分。到底「創科」是否真的需要那麼多土地,似乎未經扎實嚴謹的論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