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不要做空頭文學家

周海嬰活到82歲,在2011年去世。2019年是他誕辰九十周年,中國美術館開了一個紀念攝影展,這樣介紹他:「魯迅和許廣平先生的獨子,自幼喜歡攝影,在近70年裡用鏡頭定格了私人影像、市井百態、城鄉景象,記錄了重要的歷史時刻,展現了廣闊的社會圖景。」他23歲才在新中國入讀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在廣電總局工作,最後的職位是電視部副部長。一如父親臨終前的叮囑,他沒有做「空頭文學家」,但是業餘攝影讓他成為一個攝影美術家,這大概不算是有違魯迅的意願。

魯迅臨終的那段話很決絕,對當年只有7歲的周海嬰應是記憶烙印。他告誡周海嬰,待長大成人,「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誰是「空頭文學家」?可能魯迅說的就是自己的前半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他的小說與雜文批判傳統文化,對青年人是思想啓蒙,他是時代的導師。然而,到了1926年,離開北京、孤身在廈門大學的魯迅很「灰」。這年10月,他選1907年到1925年文章,編成雜文集,取名為《墳》。書稿已付印,又補寫一篇〈寫在《墳》後面〉,其中展露很多鬱結。他說「我至今終於不明白我一向是在做什麼」,又說自己從未想過要做國人的「導師」,更未想過去為別人「引路」。他否定了昨天的自己。

翌年他在上海演講,說文學是最不中用的,是沒有力量的人講的,大炮的聲音或者比文學的聲音要好聽得多。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8/11/2024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