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似乎缺了「現代」

上月底公布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有4大發展方向、6大原則,71項措施,要將香港打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讀來有點平淡欠精神,隨後政府便宣布局長免職。

那幾天在讀著金耀基教授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的挑戰,腦子裡把「傳統/現代」變成一組概念,見到藍圖第一個發展方向「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展香港特色文化內涵」,第一反應是:缺了「現代」兩個字。「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理應與「香港現代特色文化」互相映照?

香港的文化特色,可以放進產業的,似乎都是本土的,像大坑舞火龍、城寨變電影。新近大熱的《破.地獄》是道教文化,不算本土,但因為這些喪事儀式在內地已經不大存在,也就算是香港特色了。

香港曾經是華人社會最具現代性的城市,但是「現代化」與「西化」不分。現在中西不和,加上社會動盪後重建新秩序處處設防,文藝創作也步步為營,前衛的、批判性的、顛覆傳統文化的創作不合時宜。然而現代性還是有價值的。

金耀基與內地文化學者劉夢溪昔年有一次關於中國文化與現代性的對話,談到傳統文化解構的過程令人感到不忍。金說:「中國的事,(只有)軟心腸不行,我有軟心腸,有時也只好硬起心腸。」再加說明:「德國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說過,他研究社會學就是要看看自己能忍受多少,看到真相,有時是痛苦的。研究中國文化也是這樣。」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8/12/2024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