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佈公立醫院醫療收費調整,盧寵茂局長向傳媒解說,要以五年時間逐步改革,引導市民改變就醫習慣。
急症室分級收費成為今次起步改革的熱點,五類病人(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日後針對「緊急、次緊急和非緊急」三類,把收費提高至400元。這是製造誘因,引導病人先去尋求基層醫療服務。
局長也說了,市民要明白基層家庭醫生是求醫的第一步,要避免「輕病找大專科治療」的情況。
政府從去年已著手重整基層醫療格局,成立基層醫療署,設專員統領。我們聽得較多的是「慢病共治」,針對「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讓合資格的人士獲資助,同時得到地區康健中心和在計畫中合作的私家醫生診症服務。
這兩塊拼圖(即急症室調整收費引導病人尋求基層醫療服務,以及「慢病共治」為主打的基層醫療)并不會拼在一起,因為後者並不是用來照顧半突發或是心急地一次過求醫的病人。心急求醫的人士,遇上在晚間甚至半夜不適,或者會去私家醫院的24小時門診。後者的承接量需要留意。
比起急症室加費,專科門診加費對病人的影響更廣泛也更深。一個長期病患者,如果常服8種藥,目前每次複診可取16星期藥,每種藥15元,連80元診費是190元;日後每4星期藥量每種藥收20元,8種藥16星期合共640元,連250元診費(新收費)是890元,雖然不算不合理,但這是4倍以上的收費!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30/3/2025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