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知識分子最怕什麼

王小波的文章〈知識分子的不幸〉發表於1996年第二期《東方》雜誌,收錄於《沈默的大多數》書中,也被選錄入《知識分子應該幹什麼》一書。我是今年偶然買了後者(一本書皮發黃的二手書)才讀到。發表這篇文章之後第二年4月,他就因隱性心臟病猝死了,只有45歲。這篇文章差不多是遺作。

文章開頭先拋出了這個問題:「什麼是知識分子最害怕的事?」他說有答案,「自以為經得起全球知識分子的質疑」,那是「知識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不理智的年代的例子是,伽利略低頭認罪的年代、老舍跳進太平湖的年代。

這很易被簡單理解為反對信仰狂熱,但王小波所說的比這個要深刻一些。

他批判「國學」,明顯接上了魯迅反封建禮教的思路,而有新的演繹。這不是針對認真研究史學或哲學的人。他說的是國學「成為棍子的潛力」:「我對國學的看法是:這種東西實在厲害。最可怕之處就在那個“國”字。頂著這個字,誰還敢有不同意見?」

難道知識分子不應有民族精神和道德信仰?不,他這樣說:「對於什麼叫美好道德、什麼叫善良,我有個最本分的考慮:認真地思索,真誠地明辨是非,有這種態度,大概就可算是善良吧。」又說:「在古希臘,人最大的罪惡是在戰爭中砍倒橄欖樹。在現代,知識分子最大的罪惡是建造關押自己的思想監獄。」

我猜想,寫這一篇的時候,他有想起自己的父親的不幸。那是另一段故事了。

 

明報明明如月」專欄,16/12/2024刊出。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入場看《爸爸》

入場看《爸爸》,事先有點遲疑。影評口碑好是一回事,對於把慘案拍成電影,我有不小的戒心。一篇讚賞的文章說它的講故事方式有些像日本電影《新活日常》,那是我喜歡的電影,這就可以去看了。果然有些像。兩者都有散文感覺,不是以緊湊的方式吸攝觀眾的心神。

看了很喜歡。我量度有多喜歡的尺,是想一想上次有同樣程度喜歡的電影是哪一部。上一部是《窄路微塵》,看了兩次。

導演翁子光(也是編劇)有好好善待這個家庭的每一個人,和貓。沒有誰被隨意放在背景配角位置來烘托主角或渲染氣氛。這是有點需要以「上帝全知」角度說的故事,但是導演沒有選擇俯視人間苦難的視角。觀眾的同理心被耐心地引導,不輕浮也不故作悲情,這是很難得的。

《爸爸》取材自慘痛的真實血案,倖存者活著、活下去、活過來,𥚃面有人的尊嚴和不離不棄;《窄路微塵》的故事設定是童話般的人間善良和相濡以沫,但角色互動令人信服。兩齣電影並不同類,可是為什麼同樣讓我覺得親近?甚至,隱隱有共通的感動?細想一下,第一是女角(劉青雲精釆,但驚喜是谷祖琳)。她與《窄路微塵》的袁澧林同樣讓我有再入場看第二次的意欲。

二是草根社區,輕輕地拍出有血肉質感的香港人。這個橫遭慘劇的家庭在荃灣,那是我少年時代居住和成長的社區。近年我又常在荃灣出沒了。《爸爸》拍出一些荃灣氣味,有本色,我感到親切。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5/12/2024刊出。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瓊瑤的信息

瓊瑤在本月4日下午1時許在家中去世,兩小時後秘書依她意願在網頁貼出千字遺書和最後的一首詩,《當雪花飄落》。詩的結尾是「我心翩然自如奔放快樂 /當此刻…當此刻… /有如雪花與火花同時綻放 /我將飛向可以起舞的星河」。媒體報道時,標題難免用上「輕生」兩個字,不然的話要怎麼說呢?難道像某些嘩眾的網媒那樣,說她「陳屍家中」?抑或冷靜直接地說「自殺」、「自盡」?

關於死亡,我們能使用的詞彙實在有些貧乏。「殺」與「輕」,都是折射旁邊的人的意識和社會的道德判斷。在她自己,當然不會想著要「殺」死自己。她也不是要「輕」視自己的生命。

她對死亡的看法是一以貫之的,沒有任何衝動輕率。她說「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也是最後一件「大事」。她「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要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這是有點兒西方式的、十分之現代的人生觀,不要不由自主,拒絕被動地、無可選擇地存活在枯萎狀態。主張安樂死的人,提出的理由常是要解除痛苦和痛楚,其次便是不想失控(loss of control),然後是要有尊嚴地離世。反對的理由常是生命始終可貴,「好死」不一定要自主死亡,抑鬱和孤獨需要好好關顧,善終照護要更加到位。正與反的思維其實在不同的層面,並不能有效對話。

瓊瑤遺給世人(或是贊成或是反對安樂死)的信息是什麼?我想或者是,怎樣死(包括安樂死)是值得認真討論的事。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0/12/2024刊出。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香港的現代化「下卷」

月來想著中國傳統思想與現代接軌的問題,讀了/重讀了一些金耀基教授的文章和訪談錄。其中兩篇我覺得深刻,與當前香港的去向也很相干。心想,如果特區的主政者也能參考就好了。

第一篇〈中國現代化的終極願景是「文明」〉,是《時代周報》2013年的訪問,從金耀基教授的1966的成名作《從傳統到現代》談起。教授說,中國一個半世紀的莊嚴的現代化運動有三個旋律:從農業到工業化、從帝制到共和、從經學到科學。工業化與科學興國,在數十年間解救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危亡;來到今天,科學已經是現代中國工業文明的知識根核。在此之上,終極願景是要建構一個有中國文化性格的現代文明秩序。現在尤其需要倫理和人文價值與科學科技並行。由此想到,香港的視野也不能止於科技經濟。

第二篇是教授的文章〈中國的出路只有現代化一途──回首60載中國研究路 〉,去年4月刊於《灼見名家》。金耀基說,在中國170年的現代化歷史中,每個時代志士仁人心中鼓動着的無不是強烈的「救亡圖強」的意念。在「救亡圖強」之外,更積極性的目標是建構一個中國的現代文明。

我聯想,香港「由亂入治、由治及興」,是否輕輕重演了一幕「救亡圖強」?回歸至今,特區在寫下卷了,也可以有視野參與建構有中國文化性格的現代文明?想起教授一句話:「中國的現代化運動不只忠於中國的過去;更(要)忠於中國的將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9/12/2024刊出。



 

 


似乎缺了「現代」

上月底公布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有4大發展方向、6大原則,71項措施,要將香港打造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讀來有點平淡欠精神,隨後政府便宣布局長免職。

那幾天在讀著金耀基教授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的挑戰,腦子裡把「傳統/現代」變成一組概念,見到藍圖第一個發展方向「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發展香港特色文化內涵」,第一反應是:缺了「現代」兩個字。「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理應與「香港現代特色文化」互相映照?

香港的文化特色,可以放進產業的,似乎都是本土的,像大坑舞火龍、城寨變電影。新近大熱的《破.地獄》是道教文化,不算本土,但因為這些喪事儀式在內地已經不大存在,也就算是香港特色了。

香港曾經是華人社會最具現代性的城市,但是「現代化」與「西化」不分。現在中西不和,加上社會動盪後重建新秩序處處設防,文藝創作也步步為營,前衛的、批判性的、顛覆傳統文化的創作不合時宜。然而現代性還是有價值的。

金耀基與內地文化學者劉夢溪昔年有一次關於中國文化與現代性的對話,談到傳統文化解構的過程令人感到不忍。金說:「中國的事,(只有)軟心腸不行,我有軟心腸,有時也只好硬起心腸。」再加說明:「德國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說過,他研究社會學就是要看看自己能忍受多少,看到真相,有時是痛苦的。研究中國文化也是這樣。」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8/12/2024刊出。



 

 

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

AMD不急不忙

AMD是「預設醫療指示」的英文簡稱。香港為AMD立法的旅程頗長:醖釀多時後在2019年作公眾諮詢;2020年發表晚晴照顧諮詢報告並宣布起步草擬法案;草案框架在2023年交立法會討論;今年初條例草案刊憲後經法案委員會逐條審議。期間吸納各方意見,一邊做最後的細節修訂,一邊也有醫學、倫理和法律三方溝通斟酌,最終來到1120日在立法會三讀通過,算不算大功告成?

《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的主體包AMDDNACPR(不作心肺復甦術命令)兩個部分,另外也有一些相關的法例修訂,早在今年中起動。這個工程不小。我有機會從頭到尾近距離看條例從「懷孕」到成長,也得以提供一些意見,現在它出世了,感到很欣慰。然而里程碑也就是下一階段的起步點,尤其在醫學/護理/社福界,這是專業人士和服務機構下工夫的時候。好好利用條例實施前的過渡期,及早為有需要的病人和長者準備支援。

條例通過了,沒有見到什麼即時的社會上的迴響。這當然因為經過政府多年籌謀諮詢,民間又有很多人推動「平安三寶、五寳」等,如今晚晴與死亡相關的生命規劃不是禁忌了。此外,一般人甚至專業人士要好好消化鉅細無遺的新法例,也不能操之過急。

不急不忙是好事,但也不能若無其事,讓一年半過渡期無聲無息地溜走!在我個人,這也是考慮為自己訂立AMD的好時候。先通讀條例,再與家人討論,會是我的起步方式。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3/12/2024刊出。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失憶少年的九龍城寨

昨天談到,今年寫成一本未有機緣出版的小說《想著生和死》。小說名字有個副題:「2020年相連的12人」。第一個把其他人相連起來的角色是個腦創傷的高中生,名叫家行。

他是怎樣受傷失憶的?一直是懸念。在故事的中段,他已經出院回家了,不放心的爸媽仔細地觀察著他,不敢讓家行離開視線怕他找不到回家的路。疫情下,他們試著帶他到離居所不遠的九龍寨城公園認路,結果家行的康復與寨城連結起來了。當他復元到重拾學業,這也成為他開啟學科和成長生命的一道門。

故事有相當的部分是關於九龍寨城的歷史。這以前是寨城,後來港英政府定名為「九龍城寨」,回歸前被剷掉,建成的歷史公園又復稱為「寨城公園」。家行因寨城公園之行顯得雀躍。爸媽覺得奇怪,原來喜愛漫畫的家行收藏了司徒劍僑、余兒的《九龍城寨》的典藏版。這套香港漫畫2014年在日本獲獎。寫時並不知道快將上映的城寨電影就是以這套漫畫為藍本。

疫情過去,家行康復後與好朋友泳怡相約去寨城公園,由他做歷史導賞。公園有些景點是紀念早年獻身服務寨城民眾的傳道人,其中有女傳道人潘靈卓:「她在1966年孤身由英國來港,在城寨二十多年,勸黑幫改過、妓女從良、癮君子戒毒,面對黑社會干擾也不退縮。」

寫時也不知道,今年80歲的潘靈卓仍然健在。近日樹仁大學向她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我非常高興。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12/2024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