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地緣政治分析大行其道,我向來半信半疑,但是特朗普上場之後全球格局大風吹,不得不用地緣政治去理解。特朗普不喜歡歐洲,固然有意識形態的原因,甚麼人權自由,完全不是他的那杯茶;可是,背棄歐洲和加拿大盟友,親近討好俄羅斯,去到這樣極端的程度,就只能從地緣政治的角度才能理解。
地緣政治分析的特點是不需要囉囉嗦嗦地講道義,只以國家自身利益為優先。地理因素、資源分布、戰略利益等,統統從現實主義出發考量。國際關係是利益博弈,由「權、術、勢」主導,「法、理、情」是次要,可以擱在一旁。
西方的地緣政治理論在20世紀初興起,最初是借用生物與發展環境的概念,視國家如同生物體,需要擴張領土以維持生存。無論是陸地抑或海洋,甚至今天的太空,地理上與資源上也必須努力擴張空間。這個「生存空間理論」對納粹德國的擴張政策有重要影響;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也有所謂「大東亞共榮圈」,都是同類型的擴張思維。
今時今日地緣政治更是駁雜,能源、科技和網絡空間,以至文化話語權(可以TikTok為例)都是爭奪的範疇。一些爭奪,例如稀土,仍然與地理相關;有些互動卻近似中國的三國時代或戰國時代:美、俄、中就像三國,戰國時代有「合縱」「連橫」。
外交本來也是一門藝術,不會只搞赤裸裸的地緣政治。無情無義的政治容易得勢取利,卻也容易變成孤家寡人。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4/3/2025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