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債的隨想

2025/26財政預算案出爐,反應溫和,或者因為「節流」措施尚算溫和。雖然司長說,「以節流為主,開源為輔」,但是其實對年年千億赤字的處理,只能在財務上分開兩盤數,發債借錢算是「收入」,理由是用於基建屬於投資,不是日常經營開支。

想起早前的頭版新聞,中大醫院申請延遲還款給政府,要在立法會「解畫」。當時我有一些想法,未有下筆,反而想起新冠抗疫時期,與中大醫院的兩次接觸。

第一次是接種新冠疫苗。連同家人和家務助理,我們到過4處不同的接種點,包括兩間私家醫院、兩個社區中心。整體而言,在中大醫院的經驗是最順暢的,印象很好。

第二次接觸不是使用服務,竟然短暫行醫,輕度參與抗疫。20222月,香港疫情狂飇,長者院舍成為重災區,醫院滿瀉。政府趕急在各區的體育館設暫託中心,集中照顧病毒快測仍未轉「陰性」的長者和殘疾人士。其中天水圍暫託中心由新風醫療集團與中大醫院合作提供服務,我應邀8月起在中心輪值。上一次行醫看病人已經是2010年。這之後還在另一個體育館的中心短暫服務了一會。

那是特別的抗疫緣份,也是我人生最後一次的專科工作,完成就像是還清了行醫的債務,從此放下自在了。政府的財赤和中大醫院的債務可沒有那麼輕鬆。基本上,我覺得中大還債難,與政府滅赤難同樣是結構性的問題。節流有必要,卻不是關鍵。明天談。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3/2025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