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問我知不知道今年DSE中文科考卷有一條「生命倫理」題,考到了唐代安史之亂的歷史事件,關於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城,在糧草斷絕的情況下,最終吃人的情節。我有見到對中文科題目的簡要報道,不知其詳,上網補讀一下,也趁機會溫習了一點歷史。原本我只會從安史之亂想起白居易《長恨歌》,昏庸的唐玄宗誤國,最終累死楊貴妃,盛唐也走向衰落。
中文科當然不是考倫理分析。這其實是一道很有意思的文言文閱讀理解題,節選了司馬光《資治通鑑》中關於安史之亂中睢陽之戰的記載,以及金朝學者王若虛對此事的評論。考題不僅要求考生理解守城吃人的內容,還涉及王若虛如何反駁他人為張巡、許遠的辯解,因此的確也有倫理成分。
那是慘烈歷史。叛軍從北方南下,睢陽是守住中原的戰略要地,被十多萬兵力圍攻,城中三萬多人糧食將盡,爭議是否棄城。張巡、許遠堅持不可,一來軍民饑弱走不了多遠,更重要的是:睢陽失守,叛軍長驅直入,江、淮之地將全失。於是,連紙也要吃;紙吃盡,食馬;馬吃盡,捕雀掘鼠吃;雀鼠也吃盡,張巡殺了愛妾,許遠殺了家奴,迫將士吃;然後殺城中婦人;吃盡婦人,殺老弱男子。最終守了一年多,算是為唐朝爭取了調兵遣將反攻的時間。
王若虛的評價合理:守城是忠,殺無辜是不仁,忠君的名節與食人之惡不相稱,不能說做大事不拘於小節,也不能以「為國不是為己」作為辯護。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6/4/2025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