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每次飛經歐洲大陸,妻和我都會去探望她。90多歲的長者住在市內一所安老院好幾年了,以自學的德語與員工溝通。她從抽屜找出一張紙,說:「我喜歡抄寫。」那是我2022年在《明報》復寫專欄後刊出的一首詩。我習慣把專欄文章於見報約一周後轉貼在網誌,她自稱是忠實讀者。
大學時期我上過一年德語課,還找機會去慕尼黑做了六星期暑期工,都學不成德文;她能流俐地跟安老院的員工交談,還交了不少院友朋友,我覺得神奇:「你是怎樣學德語的呢?」
最初是看「佳藝電視」自學的,她說。怕我不知道,補上一句:「是周梁淑怡監製。」
我真的不大知道。聽過「佳視」,知道它經營了三年便結束,就是我在海外讀書的時候。當年她是一位中學老師,一次意外跌倒骨折,困在家中,「反正無所事事」,就從電視台的教育節目學外語。佳視的牌照條款規定,逢星期一至五晚要播出兩小時教育節目,包括與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合辦外語課,儼如成人遙距教育。
學出了味道,康復後走去報讀正式課程,卻難倒了歌德學院。院方解釋:「我們的課程是給準備去留學的青年人辧的呀!」年近五十的她鍥而不捨地去請求例外收生,有教無類呀,不要歧視中年人呀,頗有「程門立雪」的樣子。終於成為第一個中年學生。
近30年後,她老來從子,移居德語地區的音樂之都,德文生繡了,從頭磨劍,最終來得及在需要住院舍時好好應用。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9/6/2025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