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

「馴化」作為美德

臉書上有文藝圈朋友,我因而留意台灣文學雜誌《文訊》10月號推介十位90後作家引起的風波。推介的作家包括來自香港的梁莉姿和沐羽。這是好事,但評審側記中有一句冒犯了留在香港用心寫作的人。那是評審中有人感嘆,香港的青年創作者,不少是「雨傘運動」後到臺灣求學,以為是出路,最後憧憬幻滅,「來到臺灣的學子們失望了,留在香港的青年被馴化了」。

對照本是為了突顯入選的兩位香港作家堅持書寫的珍貴,但一竹篙打了仍然留港的一船人。最後《文訊》不得不為用詞不當致歉。

巧合地,那兩天我在寫辜鴻銘,從網上閱讀他的著作《中國人的精神》,主旨正是「馴化」。

辜鴻銘認真地闡釋,比起西方,中國人的精神,或者說「中國式人性」,可貴的是「從不野蠻、不殘忍,也不凶惡。借用一個應用於動物的術語,我們可以說真正的中國人是被馴化了的動物。」

他特別提出,雖然這與西方的gentle相近,但不是天生柔弱。中國人的溫順,是「不猛烈、不苛刻、不粗野或暴虐」,有「從容、冷靜、練達」的特點,像「經過優良鍛造的金屬」。他讚美被馴化的動物,與野生動物不同,具有「可以稱為人類智慧的東西,這不是來自推理,也不是源於本能,而是來自同情心,來自一種愛和依戀的感覺。」

辜鴻銘真心認為溫順馴化是中國人的核心美德。他翻譯《論語》時也解釋說,孔子講孝悌忠信,是公民道德教育。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8/10/2024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