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兩個爸爸談兩個兒子

有一天在屋苑的運動室緩步跑,跑步機一排三部平列,我被動地「偷聽」了一段十分私人的傾談,其中提到「HA(醫管局)我起步不久,來了兩位結伴的先生,年紀比我大不了幾歲,其中一名(下稱「乙爸爸」) 是運動新丁,小心翼翼踏上跑步機,他的同伴(「甲爸爸」)細心教他按鈕啓動和調校安全步速,弄妥了自己才起步。
談話是這樣開始的:
爸爸:「(你的)兒子最近怎樣了?」
爸爸:「還好,醫生說他走出了抑鬱期,現在算是『懶散期』吧,天天在家。」
「是看精神科醫生還是psychologist?」乙爸爸問。
「都看。費用也不便宜,但都是要看的。」
乙爸爸說:「我知道有一個NGO是有psychologist提供輔導服務的,可能沒那麼貴。他以前也是在HA任職的,經驗應該不錯。」
「再看吧。」甲爸爸漫應一聲,反問乙爸爸:「你的兒子又怎樣了?」
聽下去,乙爸爸的「慈父生涯」比起甲爸爸還要坎坷,兒子患有Asperger syndrome (「亞士保加症」)。這是一種所謂高能力的自閉症,某些學習能力正常甚至超逾常人,社交和其他方面某些能力卻嚴重缺損。因為樣貌不像弱智,每每遭人誤解。乙爸爸縷縷述說兒子早年的經歷,和自己未認識這病症之前的內疚感。他的話我聽得有點難過,這兒不作逐字紀錄了。
兩個爸爸能互相扶持,很難得。所謂「相濡以沫」,就是這樣吧。我猜想,甲爸爸把乙爸爸帶來運動室,開始做點運動,也就是為他的長期作戰打氣。
原文2013122上載於HA聯網,經修訂。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其實香港對自閉症或亞氏保卡症患者的支援是非常缺乏, 且公眾對他們認識不深。現時亦少NGO提供專門的服務予這類服務對象,所以甲爸爸的路定會異常難行。至於乙爸爸, 雖然現在多了復康機構提供服務予康復者,但可惜公眾教育仍不足, 一單負面的新聞報導, 便會摧毀NGO所做的公眾教育。更何況,政府投放精神科服務資源不足,一個精神科醫生對N個病人。而奇怪地,精神科護士不足下,卻找他們做個案經理,而不聘任社工做個案經理。醫護人員去做輔導性和協調服務安排的工作,是否一個錯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