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

從客觀再出發

我和上海有些感情連繫,因此覺得它的四月疫情不似是遠方新聞。二、三月香港,四月上海,真是十分慘烈。它不完全是未有及早準備的問題。

這幾天我在想,不論是香港還是中國內地,都很需要重新學習。學什麼?

客觀,如實。

不單是想著抗疫。抗疫的顛簸經歷有很多learning points在其中,可以照見其他隱藏的病——政治病和社會病。

也想起魯迅詩句「於無聲處聽驚雷」。年輕時我以為詩眼是聽驚雷,近年才體會,重點原來是聽見無聲處。

「無聲處」是客觀存在,有時是赤裸裸、不方便的現實。例如說,能客觀看在香港廣為派發的中藥包嗎?它是抬高了還是貶低了中醫藥?大量人口服食是有益還是有害?為什麼我們很難客觀談論它?為什麼如實的評價極為罕見?又例如,我們的安老院舍的長者是怎樣存活的?醫院的資源有多緊張?高效率是怎麼來的?

客觀才能看見。上星期一(19日),張炳良教授在本報發表了一篇很可讀的文章〈重建香港 重建什麼?〉,提出香港在新拐點要再出發,須做好7件事。我看那7件事也是7道願景,重建社會信任、重建青年希望等。讀時還是在想,前提是香港新領導人和中央政府都能夠客觀地看,和聽,香港的無聲處。那兒有張炳良所說,青年的「3D」疏離感,DispossessedDisenfranchisedDisillusioned(譯為「一無所有、政治乏力、理想幻滅之感」)。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3/4/2022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