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檢討的第一原則

可怕的第五波疫情終於逐步回落,檢討和問責的聲浪揚起。我十分贊成老老實實地檢討,但心知這是萬分困難的事。

背景是短短幾年間香港已經失去了一大半坦蕩面對問題、就事論事和容納批評的胸襟。社會撕裂肅整後,獨立而具公信力的聲音亦大半消失,現在憑誰來檢討、憑什麼來訂定檢討的框架,都甚「搲頭」。

關於檢討,我的基本想法簡單。檢討應有兩個目的,切實改進和適度問責,改進不妨事後孔明,問責卻不宜事後孔明。

2003年沙士一役,之後的檢討有一個焦點完全是事後孔明,原來醫院的硬件並不合格,大力改進後才有今天的負壓病房和空氣系統。所以,事後孔明作出改善是有必要的。至於為什麼問責不宜事後孔明,道理有點複雜(並非「不知者不罪」而已),暫且不論。

真要檢討,希望大家同意一個大原則:在檢討中不要重演抗疫的大毛病。

香港抗疫的大毛病是什麼?不少人指出反應太慢,缺乏策略,執行上不能貫徹到位。這些都沒說錯,但我認為根本的毛病是兩個:一是不能以簡馭繁,反而把本來並不複雜的防疫抗疫焦點弄得千頭萬緒,官民皆疲於奔命,在折騰中浪費精力、資源和時機。二是囿限在政治正確、政治上安全的框框內,因而不能廣納有用有見地的建議。

如果檢討又是弄得千頭萬緒錯失重點,如果又是囿限在政治正確的小方格內,那就無謂雷聲大大地說檢討了,閉門反思有過則改就好。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4/2022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