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的經驗有各種面貌,如果勉強把佛教徒的禪修與基督徒的禱告拉在一起去理解,很可能變成對兩者都欠尊重和理解。先前在本欄說,靈性經驗可以視為含有超越感的「意識變異狀態」(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靈性的樣子〉,5月26日),那是從精神現象角度看。無論是宗教抑或非宗教,靈性經驗常被描述為忘我狀態,寵辱皆忘或是與天地冥合,感受到意識與空間的自由流動,有超乎尋常的寧靜喜悅。
這些經驗可不能強加於人。你不能說,我有很美好的超越體驗,所以你也要有靈性的追尋。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在倫理層面,很是平實合理。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是很好的,以「勿施於人」為原則,就不會強加於人。
在靈性上推己及人,或者可以先退一步想:在什麼情景底下,人最需要靈性上的關懷和啟發?常見的情景,或者是與病和生死有關。也有其他人生關口,坎坷或是失落,傷痛或疲憊。
年輕時學過一點佛學,在中國近代佛學大德中,比較親近契合的是虛雲老和尚(1840(?)-1959)和弘一法師(1880-1942)。兩位大師一個是禪宗,一個是淨土宗和律宗,同以「生死大事」為最緊迫的終極問題。無論在佛教或基督宗教,孔子或莊子,怎樣面對死亡以安頓生命,是不可迴避的。今天是數位時代,海量的信息輕浮而短暫,人人只是走馬看花地旁觀,不容易談靈性安頓。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6/2025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