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魯迅退潮【〈選一篇〉: 2010年12月】

聽說魯迅在內地退潮,我到「文匯網」瀏覽,讀了其中的辯論。
20109月開學,中國各地教材大換血,魯迅作品被抽出去了,人稱之為「魯迅大撤退」。
反對魯迅作品撤退的理由,不難想像。說「刪除魯迅作品是數典忘祖」;說魯迅作品本身極有文學價值(還記得「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句子嗎?最率直的是說,現今中國社會仍然需要魯迅的批判精神。
贊成的觀點有點教條味。說魯迅大撤退是教育改革的「科學發展」;說民主與法治時代已經來了,課本應摒棄「背離現實文明」的課文;聰明的說法是,閱讀魯迅的時代已經過去,不讀魯迅也有很多其他具批判精神的文章可讀。
我覺得無論如何魯迅文章還是要讓中學生讀一些才好。

談起魯迅,我想起他早年在日本「棄醫從文」的故事。
因為內地開始把魯迅「非神聖化」,難免很現實地質疑他的光環。其中最過分的,是指他當年放棄念醫科,未必是要「以文學救國」那麼偉大,可能根本是成績不好,跟不上程度!
於是便有氣憤的學者去作考證,魯迅當年在仙台醫學院一班百多人之中排68位,以一個本來不識日文的留學生,不算太差了。
棄醫從文也要計分才不致招人白眼?孫中山念醫,以第一名畢業,棄醫去搞革命,就不怕被人質疑是讀不成書才去搞搞震。我覺得這種計較真是現實市儈得緊。
據魯迅自述,退學之因由是在影片中見日本兵砍中國人的頭,旁邊卻站滿看熱鬧的麻木的中國人。他要以筆打破麻木。我相信這只是觸發點。我自己念醫科時,曾經厭戰,想過棄醫從文去讀思想史,我知道魯迅的心路歴程,一定不是看了一次電影便決心以文學救國那種層次。

【改寫自《明報》2010127日及8日〈大夫小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