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未來醫院的醫生要巡房嗎?

我在轉做行政管理之前,「巡房」看病人巡了  十年,最近才偶然讀到,醫生巡房這個指定動作,是啟蒙時代 (Age of Enlightenment) 才發展出來的,歷史只不過三百年左右。追溯一下它的原初功能,竟然帶出一個奇怪問題:未來醫生還要這樣巡房嗎?
中世紀的醫院病房,多由修女領導,每天最重要的常規活動是整拾床舖 (make beds) 、沐浴、皮膚和傷口護理、禱告進餐。醫生除了做些小手術,其實沒有太多可做的事:聽診器 (stethoscope) 要到1816年才發明,血壓量度計要更晚才有。啟蒙時代是化學檢驗興起的年代,有了化驗,醫生便有可用的數據。X光要等到1895年才被試用於醫學上,心電圖則是再遲 8年。當各種檢查變成臨床上可用的武器,醫生巡房才變得「有用」。「巡房」是最順暢的流水式作業,在病人「牌板」上為病人處方下一輪的檢驗或治療(各種治療手段也在這時期起飛) ,大大提高醫生巡房的價值。
現代資訊科資日新月異,從「藍芽」開始,流動資訊交換易如翻掌,監控病人生理指標已可自動化,甚至連分析數據也有智能系統幫手。遙距醫療(Telemedicine) 技術已漸漸易用,未來醫生還要在邊巡來巡去嗎?
有兩個功能是科技不易取代的:一是人與人接觸溝通,有撫慰治療的魔力。二是教學討論。教學式巡房 (teaching rounds) William Osler (1849-1919) 「發明」,改革了之前零碎的床邊教學。Osler最先在新建立的 Johns Hopkins Hospital 設立年青醫生駐院制,也就建立了教授帶駐院醫生巡房的「定式」。
即使就此兩種功能而論,巡房也不是只有一個方式。很多教學醫院的 Grand Rounds 早已移師到研討室舉行,方便多些人員参與,和使用新的視像工具。
至於與病人面對面交流,巡房時每個病人接觸三分鐘,效果亦未必最好,新的方法還得創造出來。    (下一問:未來醫院有山頭主義嗎?)
《明周》201298日,標題經修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