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3日在這兒談規劃醫療服務的難度(〈如何為「規劃失誤」平反〉) ,朋友在臉書留言討論,言之有物,可以續談。
話頭是:醫療服務的規劃不易,即使盡量做得比較周全,例如考慮了人口增長、人口老化、醫療精密化帶來的新需求,相應地增加醫院容量,又假設人手和財政都依規劃陸續投入,但我預期日後前線人員仍會再騷動。
規劃的模型大致上是假設了醫療服務水平不變,僅僅勉力應付新需求,只能力保不惡化,不能進步,難免令人氣憤。
負責醫院服務規劃的前同事留言說,這正好說明,我們有迫切需要,盡快變革服務模式。公立醫院服務不能老是重覆昨天,天天繼續用同樣的方式撐下去不是辦法。
另一位朋友仍在做臨床工作,留言批評目前的醫院管理模式十分不利於醫療創新,因為在資源分配上,任何試驗性的創新與先導計劃也要跟其他必需的常規服務計劃競逐資源,難以視為優先,創新的動力在公立醫院似有還無。
我看過去十多年裡,公立醫院不是沒有進行變革,新猷如今已成常規,例如發展老人科和精神科外展服務;護士和治療師分擔醫生的評估、分流、跟進病人的工作;精益管理改善醫護程序;建立有效的臨床管理系統;急症醫學觀察病房等。這些措施在具體範圍取得進展,但一些基本面沒有改變:專科依然各自為政;專科與專科之間大量交叉轉介;醫生沒有足夠時間整全解決病人的問題,於是以快手處方打發人龍,造成過度檢查;晚期病人被動地接受維持生命的治療;制度性地依賴急症住院服務;醫護人員怕出錯會被嚴加追究,防衛性的診治變成常態。
醫療現狀需要變通,挑戰還不單是要有創新的想法,更在於要創造空間,要有足夠決心和動力解纜放船、拆牆鬆綁,謀求產生影響。
近期社會老是盯著醫委會肯不肯稍為放寬引入海外醫生的規定,焦點窄而政治多,不審視全局的話,我看未來不樂觀。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9年4月27日,經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