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換季【〈選一篇〉系列: 2011年12月】

天寒多天,「的起心肝」翻箱倒篋找尋冬衣。這是一年一度的動作,送走一些不再合穿的衣物,添置一兩件新的,算是換季。
今年不同往年。舊衣物在年初冬去春來時已送走了,但完全不需要添購新的¾¾在大小衣箱中竟然翻出不少好東西。這些都是早幾年買給兒子的衣物,現在成為我的財產。。
那些年,他們還讓我代行選購衣物。我的尺碼與他們相近,可以隨時挑選,代為試身。我看上去順眼的牌子款式很多,但也不是隨手便買。所謂「順眼」的標準,多半要經雙重審定。我只是第一步初選。想像一下,這穿在他們身上應該不錯,便算及格。然後妻走過來,看鏡子面前在代子試身的我,或者會詫異地說,吓,這個樣子他們怎會穿?她的美學訓練本就比我優勝,又能代入孩子的心情和品味,挑的衣服當然容易被孩子受落。
何不簡單由她一人說了算?那是因為我總是提醒:最好還是挑一些我也能看得順眼的,兒子不穿時,我可以補上,不致浪費。
如今好了,兒子終於建立了自己的衣著風格喜好,連媽媽悉心篩選過的好東西也變成「倉底貨」。這下開倉,我是贏家。

山東當局怕誰?


今天寫了一篇稿談陳光誠,下星期在專欄刊登。寫好之後,想起近幾天媒體報道的焦點在他逃脫軟禁的故事,至於他最初為何會被山東當局軟禁,就不甚了了。補回這段故事很容易,上網一查便是。這麼一查,倒讓我發現,當局最初拘禁他(先投獄後軟禁),不光是因為他為弱小百姓維權,主要是他接受《時代周刊》老外的訪問,家醜怕外傳。
 早年(2003) 陳光誠以自學的法律知識,協助在北京的外地盲人跟北京市地鐵運營公司打官司,要求依《殘疾人保障法》可以免費乘坐地鐵,贏了,還因此受過政府表揚,可見不是凡維權都必然會觸犯天條的。
觸怒山東政府,起因是山東臨沂地方政府野蠻地推行計劃生育,強迫婦女絕育、強行對生二胎的孕婦墮胎,甚至抓捕親屬作人質逼交巨額罰金。200596日,陳光誠在北京與《時代周刊》記者討論臨沂的計劃生育狀況,下午就被山東警員在強行抓走。警員沒有出示任何證件或公文。

【小照片:這天晨早,天不是穿了洞,是雷雨後陽光透過來了。】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如果用長條設計標題

這網誌的標題是剪裁自第一本散文結集的封面設計。如果「打長」而非「打橫」剪裁,這樣的長條也會好看。「花千樹」當時是新開張不久的出版社,我是偶然毛遂自薦,社長葉海旋爽快「錄用」了。這本書能印第二刷,沒有讓他虧本。其後每年一本共出了七年,就「有辣有不辣了」。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謝醫生憶記蔡老師

我跟謝俊仁醫生學過古琴,沒有學好。「琴、棋、書、畫」從唐代開始四者並稱,棋是圍棋,書是書法,都是知其深淺。國畫未學過,但妻是研教視覺藝術的,識得分辨好壞,唯獨是「琴」,只有概念上的認知,直至跟謝醫生學了一陣,才略知琴曲意境。古琴七弦,音色十分特別。
近日讀到《大公報》專訪謝醫生(謝俊仁撥動時光流淌的琴弦 」, 15) 特別喜歡他憶記當年追隨蔡德允老師(1905-2007)的幾個片段,剪裁到這兒了:

「蔡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好和藹、好親切。」他回憶,當時老師看着前來拜師的他,笑着說「你要和我學琴?先和劉楚華學吧」。劉楚華是蔡老師的弟子,亦是謝俊仁的師姐。謝老現在認為,「讓我向師姐先學,其實是老師的一個篩選,看我能不能堅持彈下來」。
「蔡老師每次上課,都是先聽我們彈,她不打斷,彈完了再指出問題。」
「蔡老師寫得一手好字,詩文也漂亮。」是一位典型「溫、良、恭、儉、讓」的傳統文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當弟子們提出要將她的曲譜結集出版時,蔡老師輕輕說「這樣差的東西,出版來幹什麼?」
這些曲譜上的眉批夾註,傾注了她大半生的心血,是她六十餘年來的習琴心得。
每逢年過節,弟子們都在蔡老師家相聚一堂, 老師給準備點心,門生們品茶、撫琴、相互探討和切磋,形成琴社的雛形。1998 年,蔡老師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成立德愔琴社。「老師的書房叫愔愔室,名字裡又有一個德字。」
蔡老師習琴六十餘年如一日, 90 歲時仍日日撫琴。「後來年紀再大點,自己不能彈了,就讓我們常常彈給她聽,她聽着也高興」。老師聽學生彈琴從不打斷,總是面帶笑意,右手輕打節拍。有時,一曲畢,還會輕輕鼓掌。
在蔡老師暮年,謝醫生一直為她看病,參與治療方案的制定。2007 年,蔡以103歲高齡辭世。
「好傷心,但也知道,老師到了這個年齡,沒辦法了」謝醫生說。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海外探病【〈選一篇〉系列: 2012年1月】

醫委會批准了九名海外醫生以有限度執業註冊形式在公立醫院工作。那天傍晚我處理好公事,趕著回家收拾行李,搭午夜班機離港。收拾行李時聽新聞知道通過了,有點釋然,卻沒有太多感想。
這是遲來的長假期。去年沒有「旅遊運」,兩次放假也遇上急事和颱風,今回放假也只有一半是旅行,另一半卻是為探病。
故事我在這兒說過:朋友在愛爾蘭中風入院。他的太太因殘疾入住一間護理院多年,他不離不棄每天探望照顧,風雨不改。然後他中風了,輪到唯一的女兒從加拿大飛過去探望。
今次飛去愛爾蘭,原本是預計,到這時候朋友中風的康復應已平穩,我可以在現場給他兩夫婦出一些照顧安排方面的意見。怎料朋友在康復行將出院時再次中風,撒手去了,我們只能去護理院舍看望他的太太。
我們叫他的太太做阿麗。阿麗在愛爾蘭的院舍得到善待,但如今那邊沒有親人了,在香港倒有一些,是否要接回來長期照顧?這不是容易的抉擇。阿麗比我年長幾歲,生於上海、文革後移居香港、四十歲不到便移民海外。她一生的「身分認同」有三部曲,這第四段的抉擇,不單是照顧問題。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寒春和他的兒子

区闻海先生:

常常读你的文章,78年了,以前看你的书。这是早前感动我的文章,既然你的专栏提到,附上网页,分享分享。

你的一位读者
 ------

陽早和寒春的兒子                            23.4.2012 
周末清晨看到深圳衛視一個有意思的節目《年代秀》。這節目去年5月啓播,我這才第一次看。它的形式就是偶像藝人参加常識問答比賽,取材自各個年代的生活、流行文化和歷史icon,又讓錄影片裡的人物忽然來到現場,讓你在笑聲中感受那些年。
60年代問題:陽和平這個在中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名字是毛澤東、周恩來還是宋慶齡起的?
主持人先介紹他的爸媽陽早和寒春。陽早是畜牧專家,50年代初嚮往紅色中國來東北指導奶牛養殖;寒春更厲害,是研發原子彈的「曼克頓計劃」成員。「原子彈扔下日本之後,我媽良心受不了,就來了中國。」陽和平說。
陽和平有幽默感。「當初我爸的工資是一百六,媽是一百二,她就堅持爭取男女平等。」「最終爭取到了嗎?」「爭到了。」「多少?」「一百四,跟我爸一樣。」
《南方周末》張哲專訪過陽和平。陽和平在兩重文化身分之間掙扎過,終於定居中國,但他說現在也有不適應的地方:「我怕得病。因為我不會塞紅包,好多大夫不是治病救人……也怕吃東西。水果、蔬菜怕有農藥,去飯館怕地溝油。過去有時吃不飽,但吃的東西是安全的。」


通告:專欄寫到幾時


讀者問《明報》專欄寫到幾時,答案是寫至516,應要珍惜這最後的十來篇。既然讀者勸我勿寫政治評論,好,我會從善如流,用餘下的篇幅寫一些心底話。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小照片

這是去年拍的,黑白也耐看。

論政有疑惑

讀者Nora留下意見(「這片聖誕紅」留言):「您的散文永遠比你的政論好,不像一個科學家……
一個老先生讀者卻來函對我近期在專欄的「政論」仔細回應。
大夫寫小記,要不要月旦政治?為什麼「政論」愈寫愈頻,醫療和生活的小記愈寫愈稀?這在我是一個偶然的反思題目。
書生愛議論,即使是空議論,總算是滿足了「不平則鳴」的衝動。有時你會覺得,在方塊空間作不平鳴,也是盡了一點公民言責。
風聲雨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事事關心,但這當中有沒有一點知識分子的虛榮感?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雙面畫【2012年2月】

修讀過藝術的女孩當了幼稚園的美勞助教。她的工作包括指導孩子集體創作。在地上攤開一大張白紙,孩子們依指示用顏色和彩紙,塗畫和剪貼出當天創作題所需的元素(小船呀,花兒呀,白雲呀) ,拼在一塊就成為看上去很豐富的一幅大圖畫。
孩子都很乖地做要做的部分工作,助教女孩卻有些想法。無疑這也是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可以訓練合作精神和手與眼的協調,而且每天做出來的大圖畫也很得家長讚賞,孩子有些成功感。但創作並不就是這樣的啊!
有一天下課後,孩子在等校車回家,助教女孩要陪著他們。她靈機一動,把剛做好的這幅大圖畫反轉,再次放在地上,讓孩子們亂畫塗鴉。
嘩,所有孩子都興奮地畫呀畫,這幅畫才真是淋漓盡致!
我聽到這個故事,腦子裡就自然浮現那張大畫紙,前面是企企理理地好看,背面則是亂七八糟地有趣。
這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現實中隨處都應該有這樣的兩面世界才好。一板一眼分工合作的外面,稱為和諧秩序;花枝亂顫春草叢生的內面,是盎然的生命。這也是一個顛覆秩序的故事。這個城市幸好還能裝載這樣的故事。

2012年4月20日 星期五

這片聖誕紅

整個星期都在下雨、閃電,一夜雷暴之後,早上起來雨歇,露台地上躺著這片被風吹折的聖誕紅。通常落花讓人感傷,最少也會有感慨,這盆聖誕花不一樣。去年十一月底買來,加泥養著作為時花,花時過去,它卻越發燦爛。農曆新年也過去了,還有葉在轉紅。到這星期,花已開了5個月!若非這許多暴風雨,它還未肯與枝葉別離。這片落紅,讓我見到它的生命力。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聽說專欄要停 (二)

區醫生,
知道你打算停寫明報專欄,很可惜。
多年來是你的忠實讀者。但坦白說,自從你轉往醫管局總部擔任人力資源的工作後,你專欄的題材和內容都變得乏味。當然,專欄的主題由你定,這必然受你每天接觸的人和事所影響。當你在任九龍醫院行政總監時,你專欄的題材很人性化,議論時事亦有獨特見解,不會人云亦云,敢言但不狂言,且不時指出一些一般人會忽略了環節,反映了你敏鋭的觀察力。不知你是否同意你的專欄內容隨著你的工作崗位變了,選材過於拘謹,不能所欲言。以前你也論及醫管局和醫療制度,現在則迴避。作為醫療界的一分子,又怎會對周圍的事不聞不問呢?
有兩個建議:
如果你已對身邊的人和事都變得冷漠了,不寫也罷。
如果你是因為公務身份而未能暢所欲言,可考慮以另一筆名寫專欄。
Nora
---
Dear Nora

感謝你的電郵和直言。你的觀察很敏銳,「乏味」的原因不止一個,肯定不是「對身邊的人和事都變得冷漠了」。相反,渴望真切地寫一些東西。我學做網誌了,本周日會公佈,現在已可試閱:http://aumanhoi.blogspot.com

聞海

聽說專欄要停 (一)


I am a loyal reader of Ming Pao Daily since my childhood and now I'm
51. It's really sad to know you have decided to stop your column in Ming Pao Daily but I still/will always miss the column of大夫小記when you're writing with Dr. 王岐 and Dr. 區樂民 in alternate....Your articles accompanying me to grow up and get old.....

But I think it's also a good time for you to stop.  In recent years I find your articles go into the same direction  with your post and you are writing more like a politics critic but I find your writing on 'human beings' more interesting......

…You ask what next?  I think be a blogger is the right direction for you…..it will be more open and flexible for you to write whatever you want, but with more humanities, less politics, plz (sorry for that).

Looking forward for your Blog soon, though I agree with you to stop your column at Ming Pao, I never agree with you to stop writing.
Please go on to write for us.

Very truly yours,
A R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請辭 (4月18日專欄全文)

請辭是十天前的事,今天刊出來,也真有讀者來電郵,說,這麼多年慣了讀專欄,你勿停止寫作啊。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閱讀未來 【2012年3月】

特首選舉日我很早就起來。流行歌曲從大兒子房間播送到客廳,那是他睡時沒有關機。他會將一首有感覺的歌用replay播完又播,那樣聽著聽著時,時間彷彿轉去又會回頭,人沉浸在現在,不需走向未來?
但是今天選出特首,未來十年就正式開始。說十年,因為我相信,這一位特首的任期不止一屆。2017普選特首,他一定會参選,並且勝出連任。那將是歷史。董特首和曾特首都沒有機會做十年。
從這角度看,今次換特首,並不是無可奈何,試試換上另一個新人,看「搞唔搞得掂」。相反,「試下咁又試下咁」的過渡階段經已過去,未來將一幕一幕展示在我們的眼前。
有些轉變,在過去幾個月那場選戰中已經可以感覺到或觀察到。那種堅強的歷史意志,極有效率地、全方位地攻克一切試圖妨礙歷史前進的壁壘工事。這是精準得很漂亮的一仗。
一般市民從自己無份参與的位置,只管旁觀議論,就算自以為毫不投入,也會受它影響的。
在我,其中一點影響是,家中訂閱的三份報章和一份雜誌,從某月某日,面目忽然都陌生起來。不是它們變了,就是我自己變了。我像是在閱讀未來。
【大夫小記】31.3.2012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Life is tough 【2012年4月】

你說得對,life is tough。過五關斬六將才穿上白袍上前線,穿起白袍事更多。急症室是磨練 toughness 的地方,如果除了練就專業上的 toughness 之外,心中還有另一些衝擊體會,那是雙重得著了。
你身在其中,但可能不知道,去年12月至今的冬季急症病人潮,是多年來最厲害的。外面在看熱閙的特首選戰,無人看見你們這一場苦戰。專業精神不止是人不知而不慍,更要甘於寂寞,渾忘對 recognition 的渴望。
當然你的困惑與 social recognition無關。也許困惑是生命對我們的提醒,衝鋒陷陣之餘,還要珍惜夜闌人靜之際自己內心的隱隱呼喚。
近日我收到這一段像歌詞的文字,與你分享:
Life is tough -
經受過才會終生受用
有人天生容易在worldly 的世間滑浪
怎麼一朝忽然內心空虛失落了
才知道心中另有 tough 的 life 要處理
有些人很早領悟內心的靈性
但就在人的世界舉步維艱
要麼讓自己嚐遍甜酸苦辣
要麼讓內心變成 comfort zone
破繭是困難抉擇」
  工作順利
                 【大夫小記】3.4.2012

如果〈大夫小記〉每月只選一篇

兩個十年裡〈大夫小記〉大約寫了三千五百篇,如果只准自己每月選一篇「心頭好」,放載到這個網誌上,我會選上哪些?

我會選刊出曾令親友和讀者有共鳴的,以及如今自己再讀時還是有所感的。

就這麼辦。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初到九龍醫院

我還沒有來到寫回憶錄的年紀,九龍醫院舊同事Gracia和Bianca卻急著叫我執筆為院刊《龍訊》寫了一篇「我在九龍醫院歲月的點滴」。我在九龍醫院工作,從1993年接受任命空降開設康復科起至離職,差兩個月就有18年。

之前還有「前菜」:1985年,我在公立醫院第一份工便是在九龍醫院的精神科。 這一份工不是自選的,我沒有來九龍醫院見工,崗位是由中央派的。中央的盧醫生問:「精神科有沒有問題?」「好的。」「九龍醫院吧,好做D。」「好的。」這便是了。

多年之後,九龍醫院都是我心目中「好做D」的醫院。不,不是很得閑很舒服那種「好做」,是大家有商有量、「易話為」的「好做」。
在這個「好做D」的精神科,學會如何與病人傾偈,短則3分鐘,最長也只是15分鐘左右。我又學識「電」人(做ECT) ,那年代沒有麻醉師在場的,打針「電」人和recovery都是自己與護士「一腳踢」。 記得的小小點滴是,我「電」好了一個患有嚴重「psychotic depression」(這個診斷名稱現今已不用)的女士。她原本藥石無靈,4個月後竟然好得可返鄉下建屋和援助鄉親!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弟弟的粉絲

區樂民是我的弟弟,這不是秘聞了。《蘋果日報》2011年8月13日有一篇「區聞海唔肯講三叔」:「區聞海係好多粉絲既專欄作家,亦係另一名筆區樂民既哥哥。區醫生噚日同傳媒茶敘,被問到區樂民筆下經常提到既「三叔」,到底係咪真有其人?區醫生笑言應承左細佬唔講得:「我只會話佢入面講既都係真有其事。」

其實當時我的意思是:入面係有真的成分。還有一點不準確,「好多粉絲」的不是我,是弟弟。昨天醫管局有傑出員工及團隊嘉許禮,完結後正要離開,一位醫院同事氣急地追上來,拿著一本新書叫我簽名:「我兒子叫我一定要我把簽名帶回家!」

我一看,說:「這本書是區樂民的,我不是區樂民。」

她一愣,反應忒快:「不管了,我一定要把簽名帶回去的。」書和筆一併塞到我手裡。我識得冒弟弟簽名的,就住扉頁上寫區--樂--民--,再加括號--(的哥哥)。

蓋倫是誰?


這個blog第四名訪客來電郵說,標題的木刻老人好看,像中世紀的東西,問這是從何而來。這是早年專欄結集出版第一本書《醫生聽海》的封面設計,區樂民醫生取笑說是「老人與海」。這個老先生是蓋倫醫生Galen of Pergamum 130-200A.D.。圖片原為約1500A.D.在維也納出版的一本醫籍的木刻插圖的部份,轉載於Philip Rhodes 所著An Outline History of Medicine (18)
蓋倫又是誰?他是古典西方醫學的大宗師。《醫生聽海》書中有「蓋倫的失落」一文。
何以是大宗師?蓋倫集古典西方醫學大成,開拓了往下五百年臨床醫學的規模。今人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460-361B.C.)奉為西醫老祖宗。希氏的醫療倫理化為醫生誓辭(Hippocratic Oath),代代相傳;蓋倫的學問和著作豐富得驚人,卻沒有學生。
同期的醫學家也從事人體解剖研究,但蓋倫是以敬奉上帝的虔敬操刀。他說:殺牲祭神焚香燃燭不等於敬上帝,在解剖中一層一層發現上帝造人的奧妙,會心生敬畏。這份奉學問真理為神聖的心情,有如現代科學家在物理和數學世界窺見宗教莊嚴美感。
他創建生理學、胚胎學和各種臨床醫療發現,成為日後中世紀醫學的核心課程。他又做研究,把動脈兩端結紮,中間放出血來,推翻了當時的「動脈載氣、靜脈載血」主流理論。
他的衛生理論,區分自然致病因素與個人可自我改善的健康生活方法,今天看來仍非常合宜。
蓋倫說,教導年青學子,只要一條原則:讓他們建立不畏苦的精神,鍥而不捨追求真理。這一條原則或許是太難了,他的學說只靠典籍流傳後世,沒有入室弟子。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4月某天請辭

 
那天,辦公室小裝修完成,我歸位工作。衝刺一陣後,在黄昏光影中靜靜的一息間,決定向老編請辭。

去年有一天偶然發生了一件非常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像電影一些奇緣情節那樣,one thing led to another,我無端興起了想法:訂一個日子擱筆。

專欄一寫多年,我知道,在本地醫療圈子內外,有長期認真閱讀《大夫小記》的讀者。海外也有。感謝你們。專欄快停了,請先來探看這個博落,認認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