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新沙士」很近

中東呼吸綜合症簡寫是MERS,中港都俗稱「新沙士」。昨天梁挺雄醫生見傳媒時解釋,MERS不同SARS,死亡率較SARS高但傳染性不如SARS,主要是人傳人時,它的傳染性很快減弱,不會一直傳開去。
但今次南韓的個案令我有些特別警惕,因為這是幾年來第一次有這麼大的群組感染(目前是九人受感染) ,而且這名經香港到中國內地公幹的南韓人只是去醫院探望過爸爸(他的爸爸在首名病人的鄰床) ,就感染了。
昨天整日都在聯絡各方,作應變安排。應變計劃一向都有,要決定的是有否需要更嚴處理。一般而言,病人是經確診才轉送瑪嘉烈傳染病中心,懐疑個案可在各聯網隔離,等化驗結果。今次因為無病徵的接觸者已由衛生防護中心安排入隔離營,減輕醫院壓力,昨天我們可以把入院的病人都集中在瑪嘉烈處理。
關鍵是今明兩天。我的估計是醫院今回未必會遇上確診個案,但看來「新沙士」很近,今次是南韓,下次也可能直接從中東傳入中國內地或香港。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尋覓人性

周末我看了一齣很好的電影,《踏破鐵鞋尋覓愛》。在我的評價,好的電影」比好看的電影」高一級。
之後讀到一篇很好的電影評論,如果你有一點閱讀耐性,可以從這兒連結:
摘錄兩段我有同感的:
一如中文片名,「尋覓愛」是片中的主線,男童與女主角在屋內那無言的互動、兩者互相影響(男童令女主角不再寂寞、女主角令男童不再懼怕陌生人),這段關係慢慢轉變,感情轉折由淺入深,從不同的生活瑣事中,慢慢培養出一段幾近相濡以沫的關係。劇本細膩的描繪,並沒有刻意放大女主角的偉大,同時又彰顯了人間的真善美,觀影時甚至不禁投放了主觀感情,希望他們能一直生活下去。
這段絕境中的友情,甚至變相是親情故事,能夠帶動得那麼強烈的感染力,也全因電影對這場戰爭的描述極具實感,甚至真實得叫人散場後久久難以釋懷,才讓觀眾在一個灰暗調子的故事中找到一點光明,自然地投入其中。
故事寫戰爭中的失散尋覓,側寫戰爭扭曲人性。這場俄兵鎮壓車臣的戰事在16年前。我看這個時代最有待尋覓的,就是人性。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當警員遇上無行為能力人士

警方錯誤拘留患有自閉症的智障人士,錄取口供的做法惹來四方八面批評。怎樣防止日後再出紕漏呢?要全面加強培訓數以萬計的前線人員,真是談何容易。請專家講書?「精神上無行為能力」這個法律概念實在太複雜;製作長篇指引嗎,又怕實務上應付不了特別的個案。當事件稍為冷卻,讓我提一些容易掌握的「貼士」,供警務人員参考。
一、「天雨路滑,小心駕駛」:
錄取口供工作猶如每天駕車,稀鬆平常,為何遇見天雨要額外小心?因為平常反應在路滑情況變成危險動作。今次錄取口供開頭還算平常對答,十句八句之後已見「天雨危險」。不是日常的駕駛環境了!
:可唔可以大聲講一次?
:大聲講一次。
:你同唔同意接受錄影會面?
:你同唔同意接受錄影會面。
如果在這兒立即開始小心駕駛,就不會有下面勉強盤問的危險狀況出現。
二、「留意改道顯示」:
此路明顯不通時,便應改道,不可死硬地一直行。勉強直行只會出事,像今次。
:係問你屯門點出來?搭咩車去美林村?記唔記得?
:記得。
:用散紙定八達通?
:八達通。
:用八達通定現金?
:現金。
來到這裡,警員識得測試反應,「疑犯」反應卻顯示此路不通,這時必須改用其他方法處理,例如安排熟悉處理無行為能力人士的專業人士協助,不可堅持到底,死路一條也走下去。
三、「小心注意自己的駕駛狀態」:
太興奮、太疲累、太毛躁時,不要勉強駕駛。如果不只是狀態欠佳,而是性格好勝,因而慣性地鹵莽,那就不是小小「貼士」可以幫到手的了。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5523日,經修節。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總算後會有期

外甥結婚,今天取假休息一天,心情輕快,不過打開報章見林超榮也宣告停寫《明報》副刊專欄,與愛妻屈穎妍共進退,未免可嘆:這真是說不得笑的時空。
前天我為屈穎妍停寫《明報》感到可惜,認為百家作者能在同一平台發聲爭辯是「足惜」的讀者說我天真。其實都有「咁大個人」,天真有限。那是一種有點「迂」的想法,猶如我仍相信「君子動口不動手」。勇武到恐嚇揾人招呼林超榮、屈穎妍三個女兒,很可怕。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教你如何不搶救

關於香港應如何協助有需要的人士應用預設醫療指示,九年前法律改革委員會研究了一遍,最終建議沿用普通法框架(而非特殊訂法例),輔以標準的「預設醫療指示」文本格式,供有需要的人使用。公立醫院把格式略作修訂,附設倫理指引。
嚴肅而且長篇的「預設醫療指示」對一些病人是心理負擔孤立地應長篇文件預作指示,感覺尤其冰冷。大多數的案中,病人最怕的是最後那一程,不由自主被搶救:心外壓、插喉駁機,雖說是「復甦」(resuscitation)有時只是延長痛苦煎熬。為要清晰說明不願接受心肺復甦搶救應該提供較簡潔的程序格式。這是公立醫院近期的改進方向。
無論是全面的預設醫療指示,抑或是單一指示不願接受心肺復甦術,最好討論末期醫護照顧的整體計劃(advance care plan)。在作出指示,要充分了解病情發展,和搶救下去的各種後果,也要考慮病人的價值觀,是否接受不斷的侵入性搶救做好整體計劃有三樣條件:一是病者與家人要能表意願;二是醫護人員能恰當方式正面地協助,三是要有較充裕的時間溝通。現實是三者都常有不足,同志仍須努力。
突破死亡禁忌,常由社區在前線推動,當中也包括有心的醫護人員有些NGO走得較前(應該說,不再停留在既有服務)主動設計服務向長者提供資訊,如何面對人生最後一早為之計。這是社會的進步。政府和醫管局難免角色上的顧慮,怕被誤解為想要節省醫療開支。人能得善終(good death) 是好事,社會早晚也要打破各種文化禁忌和政治顧忌,做好這件人生大事。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5520日,經修節。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恥與為伍

今天屈穎妍在《明報》副刊專欄怒而擲筆,宣告即時停寫,一句棄不足惜,一句恥與為伍,都很重。我喜愛她的文字風格,而且向來相信,無論立場觀點如何杆格衝突,百家作者能在同一平台發聲爭辯,是「足惜」的。
可能這兒百分之九十五的讀者也認為她近年一往無前地悍(更正:捍)衛特首梁振英和警方,立論太過偏激狂熱,但我仍是讀她的文章。她停寫《明報》專欄,是屬可惜。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準校長之言

浸會大學候任校長昨天出席校方安排的諮詢會,其中兩段話(錄自《明報》) 說得好,剪貼如下。評論嶺大早前粗口歌事件展示清晰頭腦,而且有自然而然的現代感。
當然這有可能是候任階段的得體講話,但清晰的現代意識有助預防泛道德封建幼稚病。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喇沙精神可以認錯

大圍美林邨放狗老翁被殺案,警方終於對拘留智障男子落案的做法「表示抱歉」。這事件清楚分明,新任警務處處長盧偉聰決定致歉,在情理之內,只因他的前任作風是永不道歉,才有今次警方會否致歉的懸念吧?
想起盧偉國處長月初履新時,公共關係資料描寫他喇沙書院優異生,歷任班長,泳術出眾,奪魁無數等等,這算是我的師弟了,自然有些留意。他入喇沙F.1那年我剛上大學,但仍是同時代的喇沙人,有修士當校長。大致上當年能做班長的同學,不會只是成績好,一定要得修士和同學信任,能不怕面對難題。喇沙校歌有一句「…but La Salle is something more」,自勵自豪比其他名校精英更多一點什麼。這一般被理解為勝人一籌的「喇沙精神」,我理解為多一點深度。能認錯是一種深度,能改進則更好。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勞永樂醫生去世

昨天的新聞報道,勞永樂醫生去世。我是在駕車時聽到的。
他是我同輩人,西報標題說他是「政治人」和「公共衛生專家」。一個醫生專家早逝,同業悼輓;一個政治人早逝,社會論定他的立場和功過。我對他的印象卻完全在他2004年立法會選舉中落敗之前,一本書和一個網上電台節目。
一本書是《松柏延年: 老人健康常識手册》(梁萬福、勞永樂著,聖雅各福群會成人服務部出版,1987) 。八十年代末我在受訓為老人科醫生,並且用中文寫作,因此留意這本書。今天滿街滿巷健康資訊,當年這本書是有點走在潮流之前的:有基層和社區氣味,沒有醫生專業的優越感,今天的說法是很「在地」。
一個網上電台節目也是有點走在潮流之前,是他當立法會議員時期創設的公眾溝通平台。我應邀做不定期的嘉賓主持。小房間,簡單器材,熱心的助手人員。感覺也是社區氣味。
那個時期的勞永樂醫生,在一篇專訪可見其風貌。訪問時他剛以1377票連任香港醫學會會長。(《醫.藥.人》第15期,Isabel撰文。) http://www.3phk.com/v5article.asp?id=226&section=interview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山頭再思考

五一假期裡重讀John Hirst著、席玉蘋譯《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大是文化),忽然想起「山頭主義」這個問題。
公立醫院有七個聯網,分地區提供服務。久不久就有人批評聯網之間有「山頭主義」,各自為政應當詬病,及至政府履行政綱承諾,食衛局成立委員會檢討醫管局運作,「山頭主義」一詞又再現江湖。
在中國文化語境,「山頭」的聯想是諸侯割據,天子的意旨難行,「山頭主義」意味著「亂世」,要天下一統才有太平盛世。換了在歐洲,「山頭」的聯想是分封制度(feudal system) ,羅馬帝國在476年覆亡,把它擊潰的日耳曼蠻族得天下卻沒有準備治天下,目不識丁的蠻族領袖各自建立了小王國。他們為保統治權而與貴族交換條件,讓土地變成貴族的私有財產,貴族則承諾向國王交稅,尊重他的終治權。
John Hirst說,中世紀的分封制度意味著「並非所有東西都歸國王所有」,因此東方的專制暴君把天下領土的一切都歸為己有的情況沒有在歐洲出現。從私有財產權出發,衍生出人權觀念,更成為現代核心價值。
我當然並非主張「山頭主義」是個好東西,但是作為一種隱含道德責備的罪名,它太容易變成僵化的sound-bite,因而可能錯過了山頭底下也有一些活生生的力量,可以辯證地發展。
說回公立醫院,我一向覺得把七個聯網總監想像成「山大王」,不符合事實亦不公道。若說聯網是山頭主義,你也可以說不同的專科亦各有山頭,例如醫學史上外科和內科本來就是兩個互不理睬的山頭;從護士看來,可能覺得醫生正是最大的山頭,南山格爾就是打破醫生的山頭才成為現代護士之母!
從現代管理的角度看,中央集權,把制度標準化是有其必要,適度分權給地方,卻能靈活面對挑戰,而且能釋放空間作出創新。我想,孔子苦心追尋天下大同,卻有「仁者樂山」的洞悉,文化是活的,醫院亦然。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559日。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誰是林洵?

之前從魯平去世憶記起作家朋友林洵(張文達) 。兩個讀者兩般反應一樣直接。一個說當年打開報章必先讀林洵專欄,一個驚嘆代溝嚴重,未聽過林洵啊!
書櫃中有幾本他送我的書,其中一本我尚未從頭到尾揭完。書名很應景:《過眼雲烟》。他是一個往事細節永遠歷歷在目的人,雲烟永不逝。我拍下幾張照片以記。那是1991年,醫管局未成立,我在防癆會的律敦治醫院當老人科醫生,他從銅鑼灣過來覆診。
今天取了假,有心情看雲烟憶故人。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耶穌會不在特區播博雅種子

這是小新聞一樁,耶穌總會「叫停」籌辦私立香港耶穌會大學(Jesuit Liberal Arts College),六年工夫結不出果。我覺得可惜,香港甚需要多元化的大學教育,也需要Liberal Arts理想。近年本地專上教育同質化,排名就是目標,博雅教育似有還無。
聽電台節目,兩個主持人也算有心,用十幾分鐘談論和分析這個冷門話題,還訪問了西貢鹽田梓村長,聽他說村民傷感。那不是價錢問題。然則為何「叫停」?主持人的分析只得一半,因為沒有觸及意識形態。當下的香港,私立大學必需為經濟服務,而且政治上一定要讓政府放心。博雅教育與經濟產業港式理想不符,這一點主持人分析了;天主教會辦私立大學,在時刻猜疑「外國勢力」的特區,當然播不了種。這是意識形態的牴觸。
耶穌會周守仁神父對《公教報》說,原先期望透過一所私立博雅大學,在商業掛帥的香港為青年擴闊視野,促進全人發展。「教育應該是為促進人類文化,文明和人性的發展,不應主要為促進經濟或事業發展而效命的。」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魯平逝世,想起林洵

魯平(19272015)在五四前一天逝世,我想起已故作家張文達(林洵)(1921-2003) 。張文達是我的長者朋友,因文字往來認識,後來是我的病人。雖是病人仍當我是不大認識中國現代歷史的年輕人,每次我到他家中探望,他都會在滿室書刊和稿件中說四、五十年代的人物事件,也點評當今政事。他跟魯平想必是相熟的,談起魯平有些親切尊重。
我在他家中累積的魯平印象與今早港台陳燕萍訪問李柱銘憶記魯平的印象相符一個有讀書人風骨原則的官員,有原則但温文有節,而且有令人尊重的真性情。
他和張文達都在上海生活工作過,都不是上海人。他是四川人,張是湖南人。兩人在文革中都吃苦頭,魯平被下放勞動,張文達入牛棚。這兩位先生在我心中都是一個時代的典型,之後就沒有了。今天不再見這樣的中央官員,在香港也不再見這樣的江南文化人。
「一生多涕淚,青眼看江山」。這是八十三歲張文達病榻上口占的兩句詩。


魯平童年照片。來源:www.orangenews.hk
Google竟沒有張文達的照片!這張剪裁自 wxs.hi2net.com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遊客忽少忽多

都說內地遊客少了來港,因為一些港人的各種不友好行為,影響了內地遊客對香港的觀感。長假期前旅遊業議會主席胡兆英謹慎預測,今年「五一」出入境旅客數字可能和去年相若,但入境處網頁昨日公佈,51日的整體入境旅客數字,扣除香港人返港數字,比去年同期飆升24%。於是又有人分析(其實是估計),當中或有不少只是過境旅客,入境香港後隨即轉往東南亞等目的地。
可見的是名店食肆、藥房、金舖鐘錶店等消費的人龍風光不再。有珠寶店慨歎,營業額若能止跌於一成已經偷笑。
這是否會是一種新常態?可能內地大力反貪腐禁送禮,無論歡迎內地遊客的澳門賭業抑或心情複雜的香港特區,也要接受調整。又或者當內地遊客玩厭了東南亞日本韓國,又會番轉頭。

2015年5月1日 星期五

鄭國漢校長道歉

昨天(430)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致函全校師生,就粗口歌罵警察的事件對外致歉。
最末一段是這樣的:
作為老師和教育工作者,我深盼所有嶺大同學均能經一事,長一智,從事件中汲取教訓,了解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成為新一代能當大任的嶺南人。我亦希望舉辦音樂會的同學明白事件已損害了一代一代嶺南人多年來努力為大學建立的校譽,令不少嶺南人深感失望和切膚之痛。我亦要衷心感謝嶺南人及社會各界給予校方時間依據程序調查事件和處理跟進措施,以及對嶺大的諒解、包容和愛護。讓我們承先啟後,繼續一起努力弘揚嶺大的博雅教育精神,保護得來不易、屬於所有嶺南人的校譽!
八天前(422)我讀到妍在《明報》副刊專欄那篇文章,就預見到鄭國漢校長非道歉不可。不管你怎樣看她鮮明的政治評論角度,那篇文章是很有力量的,能牽動很大的力場,今天的嶺南不會漠然置之。從網上轉貼:
給嶺大鄭國漢校長的信
相信這幾天您已收到很多市民來信,相信您已明白大眾對上周五在貴校舉行的「黑暗時代抗爭音樂會」那首辱警粗口歌有多反感,所以,類似意見,我不多說了。我想跟您談的,是教育。
近年遇過幾個嶺大出來的年輕人,都是勤奮、朝氣、睿智、刻苦。我一些在職場當主管的朋友也說,他們喜歡請「嶺南人」,雖然學業成績可能比不上港大中大科大,但待人處事、生活態度上, 「嶺南人」不只沒輸蝕,有時更勝人一籌。也許,這是您們所推動「博雅教育」的果。
然而,上星期一場音樂會、一首粗口歌,徹底把嶺南大學的招牌砸碎。
作為學校管理層,我相信您們正忙於修補碎片、重建校譽,但作為大學校長,我認為您該更任重道遠。
一首有50 句「死差佬, X 你老母」「fxck the police」和無數句「X 街」、「大X 晒」、「冚X 剷」、「屎X 鬼」……的粗口辱警歌,在博雅校園響起,無論演唱者是不是貴校學生,都為香港教育界敲起一記喪鐘。
鄭校長在公開信中提到那樂隊是外來嘉賓,言下之意,非嶺大之罪。我想起,一位小學校長告訴我學校曾出現的這一幕:有位年輕老師捧着大疊作業簿步出走廊,忽然有個學生跌倒在地,年輕老師走過去,望了望:咦,這孩子不是我班的!於是,繼續前行。那校長說,香港人的自我中心,已演變成一種可悲的責任冷感。
「不是嶺大學生」,但他們總是年輕人吧?有人發現這樂隊成員是另一些大專院校畢業生,那是香港的未來啊,難道您眼看新一代在沉淪,卻仍自保地戀棧在嶺大山頭說「事不關己」?
鄭校長,請展示教育家的氣魄,帶領犯錯孩子、涉事者、組織者一起躬身向全港警察道歉吧。認錯是一種身教,新一代變成這樣,做父母的、做教育的,都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