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防空洞書店

   身在可以上網但不能隨意蹓躂的地方,最終也有限度回來自己的網頁。
   今天去了一家比台北誠品還大的書店,文史哲加生活文化、減去實用書,像為我而設的書展。
   前身是地下停車場,再前世是防空洞。
入門當眼處有Orwell 1984 Animal Farm 。通路放的西方政治哲學書很

暫停四天

明天外遊,斷網四天,下周四再會。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北望中國社會科學院

香港諸事一頭煙,可能忘記特區小氣候是大陸大氣候的一部分。如果讀者有留意,在胡、温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者曾經漸有獨立思考和自由氣象。今年七月底,社科院舉行專題會議,安排學習習近平講話。七十年代的語言再現: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八月社科院自由風氣急剎車。院長王偉光說:社科院是中共領導意識形態的重鎮,不是自由撰稿人的鬆散聯盟,不能想說甚麼就說甚麼、想寫甚麼就寫甚麼;不能毫無政治性、組織性和紀律性。
大氣候是:習、李時代誓要重建中國社會主義的純正性,重樹黨中央的權威。大力打擊貪腐與大力清理自由思想,是一個銅錢的兩面。特區政改遇上這個大氣候,結果如何?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倫理悲劇

讀書留言批評,以媽媽做菜比喻政改是不倫不類,不脫血緣政治心態。
這說明,下筆的用意與出來的效果是兩碼子事。
下筆提到范太,想起她昔日在立法會主席位置常以「亞媽教仔」方式管理「長毛」,為人樂道,亦暗合中國政治文化「大家是一家人」的範式。順此聯想,一個媽媽應如何看待她眼中的頑劣兒子?
這個比喻可能是「不類」,但一定不能說是不倫」:它根本就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家庭倫理比喻。
今早新聞報道了人大常委會為特區定下的政改框架,雖仍未官方證實,已可知是保守(保險?) 為上。苦心提中間方案的學者方志恒說「心死」。

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媽媽做的這一道菜

明天,或者今晚,我們就會知道,關於二○一七年特首普選,人大常委會為特區定一個怎樣的政改框架。如果政改方案是一道菜,很快我們就會嚐到酸甜苦辣鹹,知道是否難啃。
昨天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很肉緊地批評「佔中」發起人戴耀廷,警告「佔中」擺出的姿態愈強硬,人大常委會就政改作出的決定只會愈具體。這好像說,孩子嘴刁偏吃,對媽媽的態度惡劣,媽媽就會故意做些難吃的菜。
「佔中」一群無論如何只是少數人,媽媽有十個孩子,一個刁頑,就要孩子一齊吃難吃的菜?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我的「兩籃子」老年保障建議

承接昨天,周永新教授在顧問報告內加入一個他自己建議的「老年金」方案,政府冷待,商界轟擊,中產不明,這是否食古不化的失敗之作?未必。我認為「有得醫」。
質疑周永新方案的理由只有兩點:一是「有無搞錯,不需資產審查,個個老人可以領三千元?」二是「錢從何來?政府一次性注資易『乾塘』,又叫勞資齊攻款,等如開徵新稅?」
我看只要另加一個受中產打工仔歡迎的選項,周永新方案就可集中照顧較窮的一群。
這個選項類似iBond,是保障市民的養老儲蓄可以追得上通脹。方法簡單:把個人強積金戶口變成「抗通脹老年保障戶口」,除了原有「雞碎咁多」的強積金,市民可在個人戶口頟外注入不多於三百萬的本金,得到與iBond一樣息率的回報保證。現有的強積金基金經理則要能承諾這個回報率才獲准繼續做生意。
因為多數中產打工仔也有些少積蓄但苦於不識投資和受不了老來遇上通脹,這個「抗通脹老年保障戶口」應受歡迎。他們分流之後,周永新方案就能好好發揮作用。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周永新教授推養老金惹批評

我的本業是老人科,因而與周永新教授有數面之緣,每次短談也覺投契。今次他受政府委託研究五種民間游說政府的老年退休保障方案,周永新教授交功課時多送一個他的團隊的「老年金」方案,令政務司司長急忙發言「管理期望」。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政府在接收顧問報告那一刻便跟報告的結論公開辯論甚至有一絲劃清界線的意味。至於商界甚至一般中產,亦應聲反彈,批評不絕。
今天《明報》陳嘉文寫周永新教授談養老(〈半生扛起老人窮〉,http://news.mingpao.com/20140824/uaa1.htm) ,很能見學者的人格與關懷。我喜歡這一段:
(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有句說話,使咗嘅錢,先係你錢。對窮人來說,或者對你來說,不是這樣呀,儲到的錢,才是你的錢,對嗎?因為一出糧,就要交呢樣交樣,銀行數呀、上網費呀,仲要畀錢父母、交租,邊有錢剩!那些錢不是你的,是交畀人的,使的錢,是必需要使的錢,剩到的,才是自己的。」
對於老年退休保障方案,我也有靈感構思,那是把周永新方案和政府現已少量推行的iBond合併擴充,成為「兩籃子計劃」,市民只可二選一。明天看有沒有空寫blog簡述。


圖片來源:《新報》hkdnews.com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以李飛主任作準

李飛主任在深圳接見各界人士座談政改,也獨立接見了泛民議員。他鋪陳原則和觀點,有軟有硬,講情說理用權作勢,恰到好處,把特區諸色政治人物比下去了。
其中兩點把選舉特首的框格定下來了:第一是為國家安全,特首候選人要愛國愛港,但加一句「中央向來認為,泛民主派的大多數人是愛國愛港的」,提供遐想空間;第二是特首候選人提名要體現提名委員會「集體意志」,「集體意志」的意思就是要少數報從多數,要過半數通過,這又把門幾乎全關上了。
由此引申,提名委員會必需有能力分辨,哪些泛民人士屬於愛國愛港的大多數人,哪些是不可入圍的少數,才能準確地行使「集體意志」,不辱使命。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登上一艘軍艦

昨天黄昏上了一艘戰艦參觀。這是美國海軍兩棲攻擊艦「馬金島」號(Makin Island)。早一天,他們的醫療軍官帶領人員參觀了瑪嘉烈醫院的傳染病中心和急症室,這是回訪。
艦上参觀者眾,主要是看武器裝備。全長258米的攻擊艦備有直升機、登陸艇、兩棲突擊車應該有看頭。
我們得到特別安排,由醫療軍官領入醫療艙,看手術室、深切治療艙,X光室、牙醫室、婦產檢查室。
看到很晚,乘駁艇返中環分域碼頭時,才想起連甲板也未上過,武器裝備全錯過了。
在深切治療艙的感覺有點幽閉恐懼。照片用了panoramic功能看似開揚,其實近乎牀貼牀,我想像艙內擠滿十多個輾轉呻吟的傷兵,情景令人怵慄。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不遊行的大多數

「八一七保普選反佔中大遊行」圓滿結束,人數究竟多過還是少過今年的「七一大遊行」成為爭議點。我以前寫過,香港是「遊行之都」,但沒有發明一套大家認同的遊行人數統計方法,甚至對「遊行人數」的基本定義也沒有,應該好好反省。現在證明,不單是反建制遊行的主辦者才會「報大數」或是認為警方與學者的統計「報細數」。
除非有三百多萬人上街,否則不遊行的人總是大多數;無論反建制遊行抑或親建制遊行,都不能自稱代表沉默大多數。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四十年代的沙田火車

   鄭煥直鏡頭下的沙田火車。內行人說照片所見只有一條單軌,可以推論是早於五十年代興建雙軌之前。我的翻拍有些少tilted (鄭煥直教學生攝影由拍攝磚牆練水平線的準確度開始!)

   網上找到近似角度的蒸汽火車照片,兩者比較,可以見到鄭煥直作品多了一重藝術意境。
http://oceandeeop3000.blogspot.hk/2013/03/13.html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鄭煥直(1919-1988) 的溫澤攝影

2013613日至18日,香港大會堂高座七樓展覽館舉行「無盡的愛、煥影.仁心」照片展覽,展出已故攝影界前輩鄭煥直在195060年代所拍攝的畫意和紀錄照片多幀,對於當年的香港攝影情況多有介紹。鄭氏曾在世界信義宗社會服務處義務教授貧困青年攝影技術,後來又推動成立觀塘職業訓練中心的攝影系,是香港紀錄攝影的先鋒人物。展覽由其女兒鄭惠敏將父親的底片沖曬及重新組織而成。
http://hkbloggingphoto.blogspot.hk/2013/08/2013.html

  
最近我讀到這位前輩(1919-1988)的攝影集,又聽到他的一些生平故事。四十年代已多獲沙龍攝影獎,但之後不再參加比賽,精力放在民間的紀錄攝影,鏡頭下的百姓市民蘊含人間溫澤。這個用孭帶揹著弟弟的女孩在喝慈善團體派發的營養牛奶,規定要現場就喝光不能帶回家。這是翻拍,也編輯過,色調和大小失真之處當由我負責。

攝影集還是選輯了一些藝術作品,我喜歡這一幅。


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讓人不平靜的新聞

這幾天以有點瘋狂的速度工作,天天的新聞都似水過鴨背不留痕。清晨早起補看報紙,那些新聞忽然像各有生命似的,叮叮咚咚自行串連起來。
周三上下午兩場紅色暴雨後,周四西半山塌了一棵被真菌蛀空了的印度橡樹,壓死一名懷孕38周的母親,瑪麗醫院醫生為死去的母親剖腹,取岀沒有了心跳的嬰兒,再施急救把他救活。嬰兒被救活那天,香港律師會三千多名律師投票,大比數通過對會長的不信任動議。第二天終審法院前首席大法官李國能在《明報》發表文章評論國務院6月發表的《一國兩制白皮書》,說法官沒有主人,而愛國沒有舉世公認的定義。同一天,特首梁振英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分別參加「保普選反佔中」的簽,以個人身分。這一天,政務司司長主持一場會面,讓民主黨與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談政改。她說「會面氣氛良好,議員有充分時間發表意見,雙方均認同對話總比對抗好。」
如果日後證明這一天是政改死裡逃生的轉捩點,我希望那個死裡逃生的孩子也能不致殘缺地成長,看看成年人為他搭建了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伊波拉有多遠

這星期的工作,一半是準備伊波拉應變計劃,開會只是其次,四方八面的溝通,訂定焦點與準備工作的緩急輕重,更是「用神」所在。
上星期日本港出現第一宗「疑似伊波拉」個案,之後新加坡和羅馬尼亞亦現虛驚個案。究其因由,是上周起尼日利亞加入西非疫區之列(是第四個國家),而尼日利亞是人口眾多並且經濟活躍的國家。以香港為例,它的國民訪港人數,超過之前三個疫區國的訪港人數的總和。來自疫區的訪客愈多,我們遇上「疑似」個案的機會愈大。
西非人民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往來比與香港更頻繁得多,至今內地未出現「疑似」個案,或者是醫療系統不同,求醫與監控模式有別。
 圖片來源:nbcnews.com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不信會拉倒

我知道自己的直覺與當前的情勢不符,也可能不合邏輯,但直覺上就是不信政改會拉倒。經過七月和八月,愛國愛港的輿論戰和心戰已完全勝利,個別反對派領袖忌憚黑材料而收斂聲浪,這是大好形勢,怎能不把握時機,通過一個保守的方案?
不合邏輯的地方是,保守的方案不會得到足夠票數在立法會通過,理性分析,拉倒的機會極大。
最後是直覺抑或理性分析證明正確?很快便知。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寫不寫

醫療事故加伊波拉備戰再加其他庶務,這幾天全沒剩餘思緒可供關心社會和政治。巧合地,留言部分也不見轟炸信息了。
遠方的朋友提示,在你的位置,最好還是勿要沾政治的邊吧?太容易被歸邊針對。我說其實只是寫觀察與感想,即使含有少少議論也不致推波助瀾。這也不要寫?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怎樣栽花花才會發?

  辦公室一盆君子蘭,八年後再次開花。這是2006年在九龍醫院初任院長時,同事送的禮物,非常燦爛,但只開了一輪花便再無花信。
  我剛在手機下載了WhatsApp,遇上辦公室花開,正好用來報喜。
  A:辦公室這盆花,八年來第一次開!
   S(鼓掌符號) x 3
   J:「嘩,這花要種八年才開的嗎?」
   A:「只是我種,才要等八年。」
   J:「為什麼八年不開花,今年又開?」
  這個問題的深奧程度,差不多等於為醫療事故進行root cause analysis作成因分析。為什麼此時此刻會發生這件事?
  「一定是因為我!要不是我長期打理,它會開花嗎?」
    (謬誤:當然不會,但這只屬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的因素。)
   「不關我事!它生命力強,連我也種不死。」
    (謬誤:不,很少事情與人的因素無關。)
   「是最近施了肥。」
    (謬誤:單一近因看似必然,但以前也有施肥,卻又不見花開?)
  栽蘭之術我不識,但一般種花原理是:天天灑水只會長葉不會開花的。花信來時,要任它乾旱一會,再澆水施肥。今年初轉職,新手自然事忙,有一陣完全不理辦公室的植物,連水也不澆,可能錯有錯著,暗合了開花之道。
  原載 HA2014810日,經修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求醫為何迷惘

匿名 提到...
您好, 本人31, 因為媽媽剛剛發現有乳癌第二期, 自己亦有擔心, 於是於化驗所做了乳房超聲波檢查, 報告結果有4粒纖維瘤, 但其中一粒有「分葉」, 佢英文寫有lobulated contour, 叫我去睇婦科, 上網搵搵下婦科, 無意間發現醫生你個BLOG, 先知道原來要睇外科, 但又唔知邊D醫生先屬於乳房外科, 其實有個朋友的朋友係婦科醫生, 佢有睇過我個報告話我係葉狀瘤, 上網search講到好似好恐怖, 又話罕有, 又話會急速長大, 又話要做MRI, 又要做手術, 割左都會復發所以更擔心, 又唔想講俾媽媽聽影響佢病情, 請問我應該搵咩醫生先適合? 十分迷茫
201488 下午9:44 

網頁的留言功能被轟炸,清理費時,今天才讀到這篇貼在〈讓陌生眼睛來看我們〉下面的留言。
一般而言我不宜在個人網頁給醫療意見,因為很容易因片言隻語的誤差而岀問題。不過讀者這個切身迷惘處境有些普遍性。求醫其實不宜「驚定先」散看網上幾十樣最壞情況的「資訊」。預防性的乳房超聲波檢查若發現異常,應看專科醫生決定進一步檢查,絕大多數也不是「無得醫」,有些乳房超聲波檢查結果是假陽性,引起虛驚。看外科或婦科專科作起點都可以。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仍被轟炸中

留言信箱仍被轟炸中,要篩掉幾十條才可發佈一條「正常」的,少了即食留言,表面看來,清靜和諧多了。這也切合目前的小城景色。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讓陌生眼睛來看我們

瑪麗醫院急症室一位顧問醫生與我們分享學生的一篇文字。這是為一個生於香港,移民到新西蘭的年輕人,在畢業前選擇來香港的急症室實習六星期,實習完了,交岀這篇功課以外的金短文,記述體驗。
同學寫道:「相比紐西蘭,我發現香港急症室的資源被用在很多非緊急的病症上,例如咳嗽、流涕、肚瀉、嘔吐、頭痛、關節痛等等
「在紐西蘭,雖然到急症室救診是免費的,但是非緊急的病人都會到自己的家庭醫生看病和複診(每次診金約港幣250350)。這樣,急症室醫生便可以分配多點時間處理嚴重的病人。」
同學稱許香港的高效率:「在香港急症室實習期間,我深深體會到香港急症醫生的獨特之處。大部分的香港病人到急症室,都會說出種類繁多但極其含糊的病徵,由頭到腳都可以有毛病。但是,香港急症醫生仍然可以抽絲剝繭,用光速的效率找出最重要的蛛絲馬跡來作出診斷。」
「光速」有代價:「因為資源不足,香港急症室醫生只能處理對病人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病人的憂慮和情緒是往往不能同時兼顧。我從旁觀察過醫生處理一個病例。一位28歲的女士一週前才發現自己懷了六個星期的身孕,求診當日出現腹痛及陰部出血現象。久候了數小時,非常焦慮的她終於見到醫生。可是醫生只能用一兩分鐘的時間聽診,然後便趕快地替她做超聲波檢查。醫生說:『我已看不到胎兒,所以會把妳轉介到婦產科去作更詳細的評估。』那位女士即時雙眼通紅,眼淚不停湧出。可是換來的反應卻是:『請你到大堂等叫喚』。她等了大半天,只換來匆匆忙忙的數分鐘診症時間。」
讀時回想,自己在畢業前也選擇回來實習六星期,不過當年選的是內科和老人科。後來更因而選了老人科為自己的專科。
當時我也是用新鮮的眼光(fresh eyes) 看公立醫院。那時還未有醫管局,公立醫院病房的環境還不如今天,但在病房用廣東話與病人和護士交談,新鮮以外有親切感。
三十多年過去,讀到年輕學生的觀感,想起自己不經不覺已同化為制度裡的舊人,得要小心「習以為常」的心態。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4730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管不管

今天沒空寫網誌,晚飯後看看,見到留言多了一堆奇怪東西,三级文字還是其次,有些看來是程式製作的,把其他舊文的留言重覆loop成垃圾留言,不知算不算被黑客訪問。無論如何,高抬貴手啊!

破例删掉一堆,希望不要被迫多管。這上面情願小政府多放任自流。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主場策展有價值

《主場新聞》猝逝,紀念和悼念的文章散見於網上和三兩報章,亦有三二十名支持者自發集會,惜別這個平台。一切都很淡,這不似是有什麼可以憤慨的事;要說「白色恐怖」,這也說不上。倒似是:每天都有人做「白事」,有人死亡不是問題。
我看《主場新聞》,是愛它的策展(curatorship) 。到它死了,才從蔡東豪的告別公開信知道「新聞策展」 (news curation) 是創辦平台的中心思想。對此,區家麟81日在《信報》寫〈複製主場,談何容易〉論之甚詳。節錄兩段:
所謂新聞策展人 (news curator),如同博物館策展人一樣,每家博物館,藏品千千萬萬,真正拿出來展覽的,只佔極少部分。策展人工作,要選擇主題,關顧時勢,嚴選相關藏品,再用精巧包裝,圖文介紹,剖釋內涵,展示講解。
策展之餘,當然要顧及網絡世界新規律。互聯網資訊紛紜,「分眾」越來越細,即是說,每個人都沉醉於自己感興趣的範疇,或娛樂、或電影、或球賽等,剩下來時刻關心新聞時事的人,多屬「新聞上癮人」(news junkies) 一類,他們要求高,要快要準,早年出現的「即時新聞」,已不能滿足他們;「即時觀點」與「即時評論」,遂生機蓬勃,大家需要談資,需要清晰脈絡以觀世情,甚至隨時加入自己意見發文討論。
(複製主場,談何容易〉全文見 http://aukalun.blogspot.hk/2014/08/blog-post.html )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畢加索洞見偽斯文

雕刻之森的戶外展品與靈山相呼應,再次漫步其中依然清新可賞;尤其高興今次室內的畢加索館藏沒有閉門裝修,三百多件珍藏全面睇,不少是晚年陶塑作品,信手妙得,快意淋漓。
我細讀了下面這幅「素描」。它並未炫耀大師的藝術功力,似遊戲之作,而諷喻多重。其中一重嘲諷,令我想起錢鍾書筆下的斯文偽善,可能適用於觀看今日香港。
展覽館內禁攝影,這是購了藏品目錄用iPhone 拍攝的,欠質感。
解讀提示:不要注目那挨倚躺著的女人裸體,看三個男人和一隻猿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