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紅樓無夢:整整下就慣

港、德合作的芭蕾舞劇《紅樓夢夢紅樓》1025首演後懷疑「被和諧」,抽走一12分鐘有明清兩朝、民國、國共內戰和文革的背景影像。HKTV事件到今次芭蕾舞劇風波,可見香港一步步進入「紅樓無夢」的境地。
首演的座上嘉賓有中聯辦張曉明主任。他在演出後上台與舞團打招呼,即便捲入政治審查風波。
從他到立法會赴宴的表現看,張曉明是與曾鈺成相似的政治高手,他會在這種場合上台叫人自我審查?我不相信
同樣不可信的是香港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的解釋。藝術總監區美蓮說,因技術問題,背景影像的說明文字未能於首演當日完成,觀眾對背景未必理解,故索性將影像抽起。
《明報》引述該劇德國方面的影片設計師說,首演完結後,有兩女一男在場內與香港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紅》劇的編舞王新鵬,與德方製作經理談論一番後,當中一名短髮華人女子隨即表示要刪掉錄影片段。
廣東俗語:「整整下就慣」。在北方官場,「整」代表厲害手段:「整人」、「整肅」、「整風」、「整治」,都有點嚇人。在香港流行文化,八卦話題是「整容」、「整蠱」和「整餅」,南北差距很大。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勿再混淆區樂民

那兩天身體不適,弟弟來電郵問候(我沒有WhatsApp) ,全文只有兩句,共六個英文字,但都有些可讀性以及安慰劑效用。我想起昔日一篇稿,說很難解釋他的文章長期流行,現在想,其實是知道的。
那篇稿找出來了,在此分享。

區樂民醫生的新書又上了暢銷榜,這真是難解釋的異數。香港的閱讀市場不大,寫流行小說長期暢銷已經不易,專欄文字結集也會流行,真奇怪。
他的朋友蔡瀾在中上環開了一間小精品店,開玩笑叫區樂民拿出幾篇早年的手稿來擺賣。區樂民的字體有稚趣,可能是藝術,但肯定不是書法。蔡瀾的標價很「進取」,竟然真的有中產階級媽媽買下來,給孩子高高興興捧回家。
我問他,為何手稿也能賣錢?他輕輕鬆鬆地說:「可能因為已經絕版。」見我不會意,他又說:「現在我用電腦輸入,以後也不會再有手稿了。」
各有前因莫羨人,他有他開心地寫,我有我開心地寫。煩惱的是我們同姓又各自寫專欄;一次又一次,新相識的朋友跟我握手時,充滿誠意地說:「區樂民醫生,我是你的長期讀者!」
終於等到一位先生,來握手時竟然說對了:「我每天都在《明報》看你寫的文章。」「太感謝了。」我由衷地說。
這是一個有不少知名人士出席的聚會,我不大識得其他人。這位先生很熱情,拖著我的手介紹給大家認識:「各位,這是知名《明報》作家¾¾區樂民!」
之後遇見區樂民,我如常跟他投訴。他眨眨眼:「誰叫你寫專欄給知名人士看?他們貴人事忙,記得你姓區也算難得的了。」
   「大夫小記」2006912日,經修訂。】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誰養誰有什麼關係?

昨天寫「人口政策」這個悶題目,預計網誌「收視率」大跌,結果大跌的是眼鏡。本地讀者點擊數字平穩,但海外讀者飇升,破了紀錄,令我摸不著頭腦。
既然意外驚喜,今天再寫,考驗讀者耐性。
問的是:十年後的香港誰養誰?三十年後誰養誰?這個「養」字吃緊。
容易討論的是經濟:勞動人口下降,怎能養得起大量增加的老人?這必然要逼出三個硬問題:退休年齡變不變?外來勞工要不要?退休保障有沒有?
這三個硬問題,本來有數得計,攤開來講,答案是:() 要變;() 不要不行;()目前有等於無。
但三個硬問題又是燙手的政治問題,答案要改為:() 難講;() 難講;() 難講。
這已經夠難,更難討論的是「養」字的深一重意思,那是「老有所養」的「養」,也是「養老」、「養生」的「養」。其中有關心愛護。
十年後誰養誰 首先要問,誰關心?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人口政策誰養誰

寫「人口政策」這題目肯定令網誌的「收視率」下跌,讀者不想看。
其實筆者也不想寫,這是一個未開口講已經疲乏的老話題。其中有多少老生常談的分析?卻有多少對焦可行的策略?前者很多後者很少。
讀者不想看,筆者不想寫,但是再悶煞人也要寫。
先撥開老話題,人口老年化、生育率下降、撫養率攀升。這些分析無論如何詳盡也沒有大分別,根本無人爭辯問題嚴重啊!
分析難免老生常談,但策略不能老生常談。這份新發表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臚列了幾乎所有合邏輯的建議,但焦點在哪兒?哪些可以先考慮?哪些不宜輕舉妄動?
蔣議員說可以考慮增加時鐘酒店以補港人家居性生活空間之不足!「人口政策」是悶題目,那便悶到底好了,不要故作輕鬆說鼓勵行房做愛吧。根本整個「鼓勵生育」策略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就算五年內催生多五千名嬰兒,也要再等二十五年才見到收成,還是杯水車薪
真正的焦點很簡單:十年後的香港誰養誰?三十年後的香港誰養誰?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再接新工作

近一年偶爾想像退休後的生活,到時想做什麼?沒想到退休之前還去一個新崗位,做另一份工。那是在「質素與安全」範疇的新工作。
上星期四公布了消息,明年農曆年後才接任,有三個月時間,可以在腦子裡預演角色,期間也可以採集各方面的想法。這便暫且把規劃退休的遐想擱下。
消息公布那天晚上微恙發燒,很巧合。友人的理論是:等候公布是一種精神壓力,腎上腺素在作戰,公布後人鬆弛下來,即便病了。我說沒有那麼複雜,實情是兒子上周感冒,然後是妻感冒,再輪到我。
倒是前晚一個夢似有相關:身在立法會大樓,到處查詢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的職能和則例,來到議員休息室,燈光陰暗,內無傢俱,只見兩個衣衫襤褸孩童和一個看來患有腦麻痺的病人坐地上,玩著些廉價電玩。我意會這是暫託照顧服務,心裡想,立法會廟堂內,有誰照顧他們?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曾鈺成的激動

在有線電視看到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昨日在中文大學以「一個愛國者的民主觀」為題的座談對話,台下有千多個中大同學。他的身體語言告訴我,在這個場合講這個話題,他的心情很激動。他坐不定,前後左右不停轉換坐姿。輕鬆時多靠右挨近主持蔡子強,激動時挨左,左手不住地有點沒意識地掏左邊褲袋。
他說得最用力的有兩段:一段說,「(建制和民主派)兩個陣營的人,我相信各自都有自己的理想、有各自的善意,想為國家為香港做事,兩個陣營的人在立法會內可以相逢如陌路,扭埋一面,可以你唔睬我、我唔睬你,你當我是仇人、我當你是仇人,怎可能這樣呢?民主怎可能是這樣的呢?」
另一段談到,一次他在民調獲評分最高立法會議員,民建聯黨內有人批評:「看,這說明他已變成民主派。」曾鈺成說這令他感到痛心:「為何認為建制派就不可以追求民主?」
早前他為說了一句「中央(在政改問題) 宜放下心魔」,被極左派組織文章圍攻,要黯然公開自我檢討。在中大這一刻他又能放言了,看來已準備好在政改問上做中間人。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等司法覆核

政府始終沒能向公眾講清楚免費電視發牌「三揀二」的具體理由,今天李先知在《明報》專欄說是因為預計要打官司。若是把理由講死,到時在法庭站不住腳就無轉圜之地。
倘若屬實,就反證了「健康而有秩序地發展」並非關鍵考慮。
其實任何解釋都難以服眾的。特首和局長都不止一次說這事情「複雜」、「不簡單」;羅范椒芬開口埋怨上屆政府把決定留到今屆。如果這件事有很合情理的考慮,決定發牌應是開心容易的事,上屆政府為何自己不「攞彩」?為何搞了四份顧問報告和46個月,才弄出這個結果?
種種「難為了家嫂」的聲氣,都令人相信事情真的「複雜」。如果是中央阻撓,為何《大公報》又會主張由市場自行調節
這一切都成了懸案,讓人期待法庭開審。但這是多麼昂貴的一齣法庭戲!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孤家寡人與社會戾氣

發牌風波令特首變成孤家寡人,而且押上了行政會議的公信,有可能牽動市民加入「佔中」運動,實令政務司長的政改諮詢舉步維艱。若果說,付出這一切代價也要堅持下去,只是為了保證免費市場循序漸進良性競爭,誰信?
關於特首變成孤家寡人和押上了行政會議的公信,前日《大公報》署名「遊閣鬆」的一篇評論文章份量很重,下面全篇轉貼。(筆按:內文粗體highlight為筆者所加。)
這不是《蘋果日報》甚或《明報》,是《大公報》啊!
電視台多元助化社會戾氣
2013-10-22 02:30:59|來源:大公網
筆者相信,這一天可以載入本年度大事回顧,甚至載入青史也不為過。 
日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公布新增免費電視牌照,最後只有有線電視及電視盈科獲得發牌,而香港電視卻名落孫山。事件觸發全城哄動,在短短24小時之內,臉譜(Facebook)上已有超過40萬名網民表示支持香港電視。人數遠較去年支持學民思潮的17萬人,多出兩倍多。筆者先正視聽,若說這40萬名網民是支持王維基,這實在是過於陰謀論式英雄主義。他們的不滿明顯是矛頭直指行政會議(行會)。
本報以此為題,刊了一篇「從市場與創意角度看電視變革」的社評,評論中認為行會有必要公開更多資料,以釋公眾疑慮。同時建議王父府,可以發出一至三年的臨時廣播牌照,讓有意加入市場的競爭者,可以一展抱負。
這篇社評清晰地把香港人心聲說了出來。相比起蘇錦樑局長,那「沒有最論盡,只要更論盡」的解釋,實在中聽得多。最致命的是蘇局長連日來的「論盡」,變相說明了香港已不再奉行自由市場,把我們的砵也砸了!
首先,要不是基本法,行會這類英國貴族產物,早就應該壽終正寢。從職能上,中央政策組已經扮演了政府最高顧問的角色;但行會卻既掌實權,又要守保密。結果就出現了大量不需要向公眾交代的決定。這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權力是人民給的,必須在陽光下運行」大相徑庭。「陽光下運行」的意思就是政府是需要受人民監督,向人民負責。
在這次發牌風波中,行會並沒有解釋,為什麼香港只可以有四個免費牌照,而不是「三」,又不是「五」?數據何在?這不是一句「行會保密」便應付了公眾。香港今日分裂至此,並不是因為一所香港電視,而是公權力不停在「公義」與「不公義」之間盪千秋。香港既然邁向普選,行會的存廢亦應一併考慮。在現行制度下,行會的權力幾近不受約束;又因為行政主導,權力便不公義地,高度集中在一小撮特權階級身上。市民的忿怒就在於此。
同時,蘇局長的「更論盡」解釋,更是惹毛了香港市民。他表示,行會認為「有線電視及電視盈科」更具市場競爭力。香港的成功,在於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從台灣開放電視牌照的經驗得知,電視台的競爭力應該由市場去大浪淘沙,而不是十數位行會成員去決定;冷不防他們全是「外行人」,更冷不防部分成員與吳家,李家私下相熟;那他們的所謂「市場判斷」又如何在陽光下運行呢?
市民除了「用腳」表達不滿,還有啥可以幹呢?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狼和狗的時間

這個題目不是用來諷刺時事,但它又的確與時事──電視發牌風波──有關。韓劇fans一定知道這套在2007年熱播的劇集。我數月前才開始在網上看韓劇,起初是做運動時斷斷斷續續看,看過《成均館緋聞》,近日看《狼和狗的時間》
上星期看到第三集,發牌風波掀起。
昨天特首在出席行政會議前回應發牌風波,說「40年來第一次增加免費電視牌照,過程並不容易,但為了良性競爭,明知結果是『順得哥情失嫂意』也要照推。」又說:「最容易的做法是來者不拒,但制度及政策並非要求政府來者不拒…。
苦口婆心,一句「順得哥情失嫂意」,暗示內有苦衷和委屈。
我卻想起《狼和狗的時間》。看第一、二集時,發牌風波還未起,經已在想,我們的電視劇集落後人家太多了。現在想,如果港視能出世,或者能追近一些,因為王維基有近似韓國人的「狼氣」。何謂「狼氣」?看Samsung擠走Sony,再緊咬Apple,那種aggressiveness便是「狼氣」。
政府的眼光卻是向內,要「良性競爭」,怕「狼性競爭」,怕有電視台倒閉。這等小器,莫說衝出亞洲,連台灣海峽都去不到。
狼主攻,狗緊守,香港正從「狼的時間」過渡至狗的時間」,港視員工不要妄想了。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發牌風波的好結局

增發免費電視牌是與民同樂的事,弄至如斯田地,怎生是好?
答案可能在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前日的這一段話:
「我同大家一樣,我都唔知道政府作出決定的全部理由,我想信政府亦不可能完全估計不到,當他不向香港電視網絡發牌是會有一些反應,在這樣的估計下,政府依然有這個決定,當然他有他的理由,而那些理由是否大到、重要到,政府無法改變決定,我完全不知道。這個要由政府自己評估。」
關鍵在:「那些(不向香港電視發牌的)理由是否大到、重要到,政府無法改變決定」。
政府至今公開解說的理由是要確保免費電視市場「健康而有秩序地發展」,十分軟而無力。憑什麼說,多兩個牌抑或三個牌就是「健康/不健康」、「有序/混亂」的科學分界線?
發牌風波可以有好結局,如果政府的確有具體理由不發這第三個牌,而且能在不致違反行政會議保密原則底下向公眾講清楚。
另一個好結局是,政府仔細思量之下,發現那些理由並非「大到、重要到,政府無法改變決定」,因而決定從善如流。
兩個好結局都接近不可能。已經有評論者預言,事件最終只能以唱衰王維基來捍衛政府決定的道德正確性。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讀者點擊比智囊研判更準確?

只不過一個星期,民情弄得翻天。最初幾天網上40多萬人撐發牌給香港電視,政府消息人向記者說:行政會議「估不到今次民情反應這樣大」。估錯一次,政府內部再研判,不會像政改、國教風波般嚴峻,市民是不,便讓他們發泄一下,他們不會為一個電視牌照搏命。
昨天大批市民上街並包圍政府總部,沒有十萬也有五萬,而且無政黨鼓動,全是自發。警方估計有3.6萬人參與反國教集會的估計人數(連小數點)完全相同。政府智囊的「研判」又錯了
從這兒讀者的點擊也可以判斷民情。讀者對港事多有關切,觀點而少意氣,當他們熱烈點擊,那便反映關注。從去年開blog至今寫了五百多篇,讀者點擊10位的文章變動,星期有兩篇上榜(〈令人難過的香港〉和〈估不到市民反應〉)

2012/5/28
2013/8/13, 20 則意見
2013/4/24, 4 則意見
2013/8/10, 12 則意見
2013/10/17, 2 則意見
2013/8/14, 6 則意見
2013/8/12, 23 則意見
2013/8/7, 6 則意見
2013/4/9
2013/10/20, 3 則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