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詭局與出路

在同一天(814日),張炳良教授有兩篇文章,一中一英,分別見刊於《明報》和《南華早報》。兩篇同是為經過動盪風雨和國安法洗禮的香港尋問再出發(”Hong Kong 2.0”)之路,具見作者的清醒和苦心。這樣清醒的非主旋律文章如今在媒體少見了,不是已經沒有頭腦清醒的人,只是識時務者多,順應著旋律幫腔就好。

取兩篇文章並讀,中文寫得周延,英文較乾脆。試譯其中一段:「今天,這座城市綳緊起來,有失去魅力的風險。它迫切需要新的增長模式和擴闊經濟基礎。經歷2019年的政治動盪,中國譴責顛覆和分裂主義行為,實施了國家安全法,並重寫了選舉規則。局面似乎恢復穩定,但不確定性仍在。很多人說新加坡、上海和深圳已超越香港。人才流失正在傷害香港。」

在《明報》的一篇,作者用上一個特別的詞語:「香港當前詭局」,解釋為實力與疑慮並見,患得患失。我理解「詭局」為詭譎的局面,黑臉白臉陰晴不定。作者著緊香港必須切實維持國際化,我想像在國際人士(假若真有這樣一個群體)眼中,香港一邊笑臉迎人,同時又繃緊發惡,是古怪的面貌。

關於出路,作者說,香港要重尋其獨特優勢,可以用「3S」(3S字頭的城市)作測試——香港能做什麼上海或深圳做不到的事情?與新加坡相比,在什麼方面仍有長處?

我認為,除了與人家比併經濟,香港必須珍惜自身的多元開放性格,才有特別價值。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5/8/2023刊出。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厚德經營

早前寫一篇《以厚德改進大學管治》(81日刊出),借用了《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意涵。寫時想像,假如我是讀者,可能會想,厚德?這是什麼年代呀?理想的君子只存在於理想世界吧?

厚德是真有其事的,在現今社會變得有些稀薄就是了。我的書架上有一本贈書,《創辦人價值觀與公司文化構建──何善衡與恒生銀行早期文化》(信報出版,2020),一直未曾好好回郵致謝。這本書有傳記成分,但主體不是何善衡先生(1900-1997)的個人生平,作者用心之處尤其在於記述 ,以及探討 ,恒生銀行早年的創立之道,如何貫注著何善衡的人生觀。他待人接物的宗旨,尊德性、講道義、中庸、好學、忠信,這些儒家的厚德,如何具體落實在企業的倫理實踐?

年初出席耆康會何善衡夫人敬老院28周年院慶晚宴,鄰座是何善衡先生的孫兒何乃威先生。談話中我提到這本書的作者之一葉保強是相識幾十年的朋友,因此對這本書的緣起和構思有些了解。之後便收到何子樑醫生(何乃威先生的父親)寄贈此書,甚深感謝。

中文大學有善衡書院,是2006年接受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捐助港幣17千萬元成立的。院訓「文行忠信」反映何先生的價值理念。何子樑醫生是中大資深校董,今年21日請辭,是中大的損失。無論是大學還是整體社會,厚德才能載物其實是客觀規律,並不虛幻。權與爭反而不能致遠。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2/8/2023刊出。

 


2023年8月25日 星期五

獲麟傷大道

臺靜農(1902-1990) 在抗日戰爭期間流徙至四川,生活困頓,更經歷喪子之痛。早於三十年代,他因左翼思想和與共產黨有往來,多次入獄。《去住》詩寫於1946年,抗戰勝利但世道不堪,詩反映心中的波瀾,也映照時代:

去住難為計,棲遑何所求。

獲麟傷大道,屠狗喜封侯。

月落千山墨,商飆四野秋。

天雲看舒卷,長劍照雙眸。

王德威賞析,說這首詩是對時代(time)也是對時機(timing) 的抒情沉思。秋風颯颯,月落千山,時機不對,「獲麟」的吉兆成了大道不行的惡兆,粗鄙無文的屠狗之輩反倒坐享榮華富貴。這一年,臺靜農在彷徨無著中得到許壽裳邀請到臺灣,去臺大中文系任教。他應邀前往,以為只是暫別大陸,卻從此不返。

「獲麟傷大道」的故事發生於春秋時代,西元前481年,魯國叔孫氏的僕從鉏商上山採薪,帶回來一頭折左足受傷,不知名的生物。叔孫氏以為是不祥之獸,棄於城外,人們圍觀。他請博學的孔子去看看這是什麼。「是麟啊!」孔子感嘆:「牠為什麼來啊!為什麼來啊!」返家後掩面而泣。子貢問,老師您為何哭泣?孔子說,麟本應在明君之世出現的,而今牠出現非其時而受害,令我感傷。

「麟」是傳說中的神獸,也可能是古代異獸。派來請孔子的人說異獸「有麋而角」,我想像是罕見的麋鹿,迷途而至,身上有傷,被圍觀而死。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9/8/2023刊出。

 


網上圖片


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小說的連結反應

一向閱讀以非小說為主,今年有點意外地重燃對小說文學的興趣。例如書架上有西西出版於2006年的《白髮阿娥及其他》,幾年未讀,現在可以靜靜地被感動,主角人漸老的細節、病痛,以及不只是存在於記憶的人生;又如享受黃怡寫《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又如逛書店會去小說類打書釘,近日就在大學書店挑了潘國靈的《原初的彼岸》。

在書店還買了中華書店出版的《文言學習字典》。這與小說又有什麽關係?

最初是想快速補一課,看當代小說面貌。上網訂王德威的《可畏的想像力 當代小說31家》,附帶訂了他早年另一著作《現代「抒情傳統」四論》。書來了,卻是先讀後者。其中收錄文章〈國家不幸書家幸 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立體而感人,特別是寫到1946年抗戰勝利,人們歡慶,臺靜農在四川卻生活無著。臺靜農是與魯迅親近的左翼作家,這時剛為教育部對學生罷課的處理不滿而辭去工作,生活靠變賣衣物和友人接濟支持。詩作《去住》寫於這時期。我被其中一句吸引:「去住難為計,棲遑何所求。」「棲遑」亦作「栖遑」或「棲惶」,是奔波不定的意思,近似廣東話「頻撲」,但更有味道。

這觸發了對文言文字的親近感覺,想重溫回味。上中學時期遇上六七暴動之後,下課後常要在界限街孟氏圖書館坐一會,等姊姊放學一起坐巴士回家。圖書館書櫃滿壁是看不懂的文言文,我一定是給薰陶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6/8/2023刊出



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淺談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

器官移植技術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相關的醫學倫理議題隨之而來,還挾有政治爭論。一些議題在原則上取得普世共識,另一些爭議就揮之不去。大體上,沒有一個國家地區是完全滿意自己的器官移植現況的,時有改進倡議。香港自去年底4個月大女嬰芷希接受內地心臟移植後,醫務衛生當局告知公眾,正研究「跨境器官移植恆常化」,這看似很小的改變掀起疑問,又連結到有些市民取消器官捐贈登記的現象,以至內地制度是否可信的敏感問題。政府反應強烈但議題反而失焦。在這樣的背景底下,筆者閱讀了一些近年中國內地的器官捐獻(香港稱為捐贈)與移植的改革走向,這兒淺談一下。

了解內地發展

中國內地(為行文方便,以下簡稱中國)改革器官移植制度的歷程長而複雜,領軍人物常會提到黃潔夫和王海波兩個名字。黃潔夫是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原衛生部副部長;王海波是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用計算機系統(COTRS)主任。筆者與後者有數面之緣,那是在城市大學舉辦以器官捐贈為主題的研討會上認識,其後邀請他參加我們中心另一個會議。當時中國人體器官移植改革進入關鍵階段,牽動既得利益與權力,改革者可以說是在風浪尖上。

中國人體器官移植改革的里程常是從2005年說起,時為衛生部副部長的黃潔夫在馬尼拉召開的世衛西太區衛生工作會議上,矢言中國將大力改革,發展公民自願的器官捐獻,逐步減少並最終停止使用死囚器官。2007年,國務院頒布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條例》),是器官移植規範化的起點。201511日,中央政府宣佈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應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

有《條例》和改策未必等同已規範。有力的改革要等到2011年。這一年國家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增加「器官買賣罪」,以刑法打擊之前禁而不絕的器官買賣。同年,COTRS研發完成並上線運行。這是借鑒國際經驗,以多項評分(包括區域、病情危重程度、血型匹配、組織配型匹配及器官捐獻者直系親屬等優先原則)計算優次。學理上,這是以演算法處理稀有資源達致公平分配的機制,客觀上也就是把分配器官的權力收歸中央,因此說是牽動既得利益。

之後十年,各種培訓改善措施不少,但至2021年在北京舉行的一個會議上,黃潔夫仍然強調,對整個器官移植體系也要進行整頓,以求更好地開展服務。關於整頓的具體內容,並沒有足夠的資料可供討論,綜合側面的資料,似乎對於器官捐獻、摘取器官的環節、綠色通道運送、器官浪費、領有進行器官移植執照但欠積極表現的醫院,都有可改善的地方。

202122年全國上下抗疫,器官移植改革不是主要目標,然而在2021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工作計畫,宣布修訂《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列入年度立法計畫。202209月,「人民網」報道,有政協在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案建議制定「人體器官捐獻法」,國家衛健委答覆稱,現有《條例》的修訂已取得進展,並擬更名為《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條例》,以凸顯對管理器官捐獻的重視。修訂將加大對違規行為打擊的力度,這包括醫療機構擅自開展器官移植、違規跨區域獲取器官、不使用分配系統分配器官、偽造捐獻移植資料、以及未執行分配結果等,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並進行處罰打擊。。

今年6月,《國務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發布,年內將審議《條例》修訂草案並正式頒布實施。

在法律上,《條例》屬於行政法規,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典》)的主體法律。值得注意的是,2020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民法典》,在有關人格權的部分對器官捐獻和移植有所規定,甚為重要,這兒抄錄。第1006條: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其捐獻。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據前款規定同意捐獻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訂立遺囑。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決定捐獻,決定捐獻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特別要留意後半段,凡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死後其親屬可以決定捐獻,這相當於香港在2017年前後曾認經探討(最終未有採納)的「預設默許」(presumed consent,內地稱為「推定默許」)捐贈機制。近期有立法會議員重提舊事,相信是有見內地的發展,想仿效看齊。

考慮知情同意

不厭其詳地敘述內地近年的器官移植改革發展,是有感於香港數月來對器官捐贈的討論,無論在政府或民間,都頗見意氣,也過於粗糙簡化。特區衛生當局提出跨境器官移植恆常化,最初說是要把香港的機制「納入」內地的COTRS分配系統;引起反彈之後,當局澄清這只是「第二層的互助機制」,即是經多輪配對、在本地沒有合適接受者的器官,才會跨境供移植手術。宏觀看,內地的改革如火如荼,與香港跨境互助並非重點;在香港方面,經過2019年的政治撕裂,官民之間存有嫌隙,對於跨境合作是否等同融合,有人提出質疑,也放大了市民取消器官捐贈登記的現象。官方嚴詞譴責,曉以「血濃於水」的道德大義。這不是良好的互動,最終受害的是患有器官衰竭疾病的病人。

上月底,醫務衞生局盧寵茂局長到香港兒童醫院,探望去年十二月接受心臟移植的芷希,欣見她的進展良好,已經開始探索身邊的事物。局長透露,特區政府正與內地積極探討建立恆常器官移植互助,特別是相關的技術要求、準則及流程,以確保捐贈器官合法、公平、公正並安全地應用於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

內地器官移植服務的機制在規範實踐上仍在改進,兩地建立恆常互助有意義也有不少挑戰,而且並非純是技術層面與人道的問題,需要耐心看待部分捐贈者的疑慮,也要適度考慮知情同意。

 (本文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立場。) 

《信報》「生命倫理線」2023821日。



 


 

2023年8月19日 星期六

受不了AI

《南方人物週刊》徐梅報道自20175AlphaGo3:0擊潰世界圍棋冠軍柯潔之後,中國與韓國棋壇在一年後的變化。(《這一年,AI重寫圍棋江湖》,19/6/2018)它解答了我心中一些問題,例如:頂尖棋手會失去下棋的熱情嗎?傳統圍棋訓練,例如定式、佈局以至下棋的美學,還有存在意義嗎?

圍棋職業選手分等級,從低到高有九個段位,九段最高;業餘級位用阿拉伯數字表示,1級最高,20級是入門。我從大學時期接觸圍棋,欣賞多於研究,近年有餘暇,上網做練習評估棋力,才知道自己還未到13級。

專業棋手可以向業餘棋手「讓先」。圍棋界有一老句話,「職業棋手讓不動業餘高手二子」,但是柯潔可以向職業棋手讓上兩子。所以問題是,像AlphaGo這樣的AI可以讓柯潔幾子?

完勝柯潔的AlphaGoMaster版本,之後DeepMind開發Zero版,只用了40天,便又去了新境地,它與Master版本對奕的勝率為8911。然後DeepMind宣告研究已經結束,不再出戰。中國的AI開發者接踵研究,「絕藝」和「星陣」等程式也能擊敗頂級棋手。20181月柯潔對戰「絕藝」新版,受讓二子,一負一勝。

來到2022年,中日韓三國圍棋擂台賽,柯潔慘負於千禧年才出生的韓國棋手申真諝。申真諝只「學」了5年圍棋,基本上是網上獨自對AI狂練,棋路不似人類。慘敗之後,柯潔在社交媒體上留言:「我受夠了AI圍棋。」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3/8/2023刊出。 


2023年8月15日 星期二

內心的戰鬥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在少女年紀輟學,用現今社會眼光看,變成「宅女」,隱居在家,一生密密寫了數百首詩,1886 5 15 日去世後才出版,星光燦爛驚動文壇。她的詩生意盎然,沒有林黛玉式的傷感,不自困於男女愛慕。近日讀其中一首《To fight aloud, is very brave》,讀出了兩重意會,都是對內心交戰掙扎的人的同理心。他們與內心的什麼惡魔戰鬥?在向逼迫個人的社會抗爭?還是在忍受自己的精神創傷,不肯就此垮掉?

詩三節,一節四句:// To fight aloud, is very brave - / But gallanter, I know / Who charge within the bosom / The Calvalry of Wo - // Who win, and nations do not see - / Who fall - and none observe - / Whose dying eyes, no Country / Regards with patriot love - // We trust, in plumed procession / For such, the Angels go - / Rank after Rank, with even feet - /And Uniforms of snow. //

手上的詩集譯得太直白,上網找到另外幾個版本,喜歡舒嘯的翻譯,不過有些字句比原詩古雅,節奏也可斟酌。我可能會這樣譯: 

呐喊著戰鬥,誠然勇敢,

然而我知道,

心中的騎兵隊迎戰痛苦

要愈加英武。

 

勝,沒有國族看見,

敗,無人來看顧,

他們將瞑之目,沒有國家

以愛國之情眷顧。

 

我們相信,有羽翎的巡行,

天使為此到來,

行行列列,步履有節,

衣裝皎潔如雪。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0/8/2023刊出。

 

Image source: Poem Hunter, edited

          

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知識分子跑去跑來

在雷頤《知識分子個人史:時代與命運》(城市大學出版社,2020)書中讀到傅斯年於19422月給胡適的信函的一段,自述心情,反映出那一代(可能也是直至今天幾代)知識分子的矛盾:「我本以不滿于政治社會,又看不出好路線來之故,而思遁入學問,偏又不能忘此生民,于是在此門裏門外跑去跑來,至于咆哮,出也出不遠,進也住不久,此其所以一事無成也。」雷頤說,中國的知識分子雖已脫離了傳統的仕途經濟,但不脫「捨我其誰」的心態,常常想參與改造不能被改造的政治現實。

現在沒有誰對傅斯年的生平有太大興趣了。在那個年代,他的名字與亦師亦友的胡適,以及一起在柏林留學的學長陳寅恪的名字常有交集。我對他在學術與政治之間徘徊的故事感興趣,上網看了一些文章,包括早年刊於《文匯報》的許倬雲、唐寶民寫的幾篇,其中頗見其人的真誠正直,和在公事上誰也不買帳的「霸氣」。

19458月初,北大校長蔣夢麟要加入國民政府行政院任秘書,需要有人接任北大校長一職。教育部長朱家驊找傅斯年,要他出任北大校長,強調說這是最高領袖蔣介石委員長的意思。傅斯年一口拒絕,建議邀請遠在美國的胡適回國出任北大校長。特別的是,他卻又堅決要求當一段時間的代理校長。他認為像胡適這種好好先生太心軟,需要他出頭把那些淪陷時期在日偽政府任職的人員(如周作人)一個個開除,堅決漢賊不兩立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7/8/2023刊出。




2023年8月10日 星期四

怎樣勸鯨魚離去

想著寫這篇稿時,迷途游進西貢牛尾海水域的布氏鯨還在,然後就死去了。牠滯留在香港前後18天,來時背部有螺旋槳造成的舊傷,據說死後屍體見到更多傷痕。有專家說,香港屬於布氏鯨的次要活動地帶,出現在本港水域罕見但還是屬於正常現象。

牛尾海在橋嘴之南,科技大學以東,從這兒向東,經滘西洲以南水域,可以向台南高雄前進,再往東便是北太平洋了。如果人能與鯨溝通,是否可以勸牠及早離開不宜久留的水域?

這不是天方夜譚,說不定57年後就有可用的技術。有跨國海洋生物學家團隊在認真地試驗用AI解構抹香鯨與同類的溝通模式。這個「鯨類翻譯計畫」(英文簡稱CETI)年多前已經在加勒比海多明尼加沿岸展開,以自然語言處理(NLP)系統進行機器學習,研究海量的談話聲音數據。

那是抹香鯨,與布氏鯨的語言應有差異。假設有一天我們用得上AI,下次再有鯨魚訪港,我們要怎樣勸牠離去?

必須用最簡單的語言。你不能說,這兒不屬於你,因為「屬於」是抽象的概念。鯨魚的語言應該能表達「危險」的信息,可否說「你回頭吧,這兒危險」?這不合理,本來我們就不應該造成危險的。勸牠「回家」吧,說這不是你的家?但是,如果人和鯨「有偈傾」,為什麼鯨不可以視香港為家?

我的狂想是,有一天,香港的海灣真的適宜收容迷途的鯨魚。有一天,對於生性自由的鯨魚,香港並不侷促,可以安身。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4/8/2023刊出。

 


2023年8月6日 星期日

以厚德改進大學管治

身兼中大校董的三位議員在立法會提出私人草案改組中大校董會,6月底在立法會大會通過首、二讀,721日在草案委員會開始審議,結果可以預期。有人擔心這做法是損害院校自主,因為雖說是為改善大學管治,但由立法會出手,政治意味濃。

背景本來就是政治。不必諱言,前因是2019年反修例運動演變成社會動亂,中大校方被指未曾與「黑暴學生」畫清界線,有同情之嫌。強力改組校董會的用意,自然包括防患於未然,日後在大是大非的關鍵時刻,大學領導在政治上必須可靠,不容動搖。

筆者有緣在人生兩次退休之間,在中大工作數年,現仍有一些兼職講課等工作,在此事並不是旁觀者,但也不算局中人。我思考的角度較多是從香港整體出發:怎樣的大學才是未來10年、50年香港最需要的大學。首先想到的,竟是《周易.象傳》「坤」卦一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般解釋為君子應效法大地之厚實,以積厚之德容載萬物。

1914 年,梁啟超在清華大學演講,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話論君子並勉勵學生,日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成為清華校訓。

百度百科「厚德載物」一條附有近義詞是「上善若水」;反義詞「尖酸刻薄」較牽強,說「刻薄寡恩」較為恰當。議員出手重塑大學管治是站在政治高地,希望不要忘記中國文化智慧。大地如何積厚?那是泥土,不是積雪。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8/2023刊出。

 


2023年8月5日 星期六

悼念一棵楓樹 - 讀牛漢

詩人牛漢在文革期間下放到湖北幹校接受勞動改造。他長得魁梧,身高1.91米,被派給的是最重的粗活,扛二百四十斤麻袋,專職一人殺豬。離他下放的住地不遠的湖邊山丘上有一棵楓樹,在下放的頭三年是他疲乏獨處時的精神支柱。一個秋日,楓樹被伐倒了。這年他50歲。在日記裏,他說,想寫幾頁詩,像保留一棵樹最後幾片綠葉。

這首詩是悼念一棵楓樹,文字有點鬆散,少修飾,但情見乎辭。讀了有感,我取其中字句二次創作,剪裁一首詩,題為悼念一棵楓樹 — 讀牛漢,這就像是把七十年代的詩翻譯給五十年後今天這個年代。改寫了也沒有去到可以投稿發表的水平。這兒抄錄中間兩節。 

幾個村莊和一片山野都聽到,或是

遠遠感覺到,楓樹倒下的聲響

不是殺豬,有人用鋸。村人家的

門窗屋瓦、樹和草、野花、鳥和蜂

湖邊停泊的小船都顫顫地哆嗦起來

不是悲哀嗎?為什麼這一天

村莊和整片山野飄着清香?

 

落在人心上的清香比秋雨陰冷。

一棵楓樹,當它被伐倒,它的表皮

發着苦澀氣息,灰暗而粗獷,

貯蓄了許多年的芬芳散向田野。

躺在草叢和荊棘上的龐大青翠的樹

看上去比站立的時候還要雄偉。

三天,枝葉還在微風中簌簌搖動。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9/7/2023刊出。


網上圖片(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