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香港醫療少奇蹟

那時我是九龍醫院康復科的部門主管,從劉海若個案想起一個問題:香港整體的醫療服務比內地優勝可靠,但內地時聞奇蹟康復個案,本地醫療卻很少奇蹟,為甚麼?
劉海若是鳳凰衛視知名記者,訪英遇火車意外腦創傷深度昏迷,英國醫生過早判斷她無可醫治,會變成永久植物人,送返中國治療,奇蹟康復。
英國醫生的一點草率,造就了後來的康復「奇蹟」的必要條件。太陽報49日報道,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盧小健說,「劉海若送醫時還不是醫學概念上的植物人,神經仍有知覺。」
20063月,我在林順潮醫生婚宴聽到他母親當年康復的「奇蹟」。林母在一個清晨帶湯到威爾斯醫院慰勞兒子,被車撞傷,治療經年仍然昏迷,出院時仍反應,但林父不離不棄地照料她,幾年後她甦醒了,更恢復相當的認知能力。
林母的例子和劉海若同樣是深度昏迷,「奇蹟」出現的經過卻完全相反。在林順潮看來,奇蹟是他的父親創造的。
兩個病例都是交通意外造成腦創傷。撞擊性腦損傷與人們熟悉的中風令致腦梗塞是不同的。中風病人過了半年就極少會有大進展;撞擊性腦創傷的康復進程卻很參差,尤其是年青病人,有些在一、兩年之後仍會出現重要的後期進展。
有些香港醫生會說,我們不像內地那樣高調宣傳治療成果,所以無人注意。這解釋有些道理,但略嫌表面。
香港醫療以公立醫院為主,公共醫療提供的是可靠的中上水平的服務,像百佳惠康麥當奴大家樂大快活,服務越大路就越似no-thrills貨品,不會有很多驚喜。
本地醫療不單是no-thrills,也是no-mystery。香港醫療徹底地追隨英國醫學的理性主義和實證傳統,這個傳統基本上是排拒任何神秘和神奇的治療手段的。傳統中醫比西醫「神奇」,但香港目下發展中醫藥的模式也是飛快地「非神秘化」。
現代社會要問責,問責的前提是凡事有規有矩依指引。不越雷池半步的醫療難有奇蹟
《明報》「大夫小記」,2006416 18日,經合併重寫。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李嘉誠:政府不可選擇性行使權力

今天全城在談昨天南方報業集團的李嘉誠專訪。我對「張子強綁架李澤鉅」、「長和絕不撤資」這些焦點不感興趣;對「香港不能『人治』」6字感好奇,但懷疑答問的上文下理是什麼。
原來要讀全文也不是唾手可得,因篇幅關係,大多報道只是引述「金句」,附加一些各取所需的評論。搜尋之下,最終從「新浪網」擷取得以下三段。這三段話是對香港政府的認真勸喻。我看尤其值得深究的是出現了兩次的這一點:政府不可選擇性行使權力。
記者:外界都很好奇,你的投資決定在多大程度上是基於商業判斷,多大程度上基於政治分析?
李嘉誠:作為負責任的國際企業主持人,經營業務不能鋌而走險,一切必須以股東利益為大前提。世界上的投資機會和選擇,實在令我們應接不暇;集團可以挑選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環境投資;在政策不公平、營商環境不佳、政府選擇性行使權力之下,投資意欲一定相對下降。我並非萬能,無法預測政治變化,也絕對沒法影響政治,我只能以我的智慧作出對股東有利的事,因為股東對我是非常信任的

記者:你覺得香港自由市場經濟信條是否開始被挑戰?一個更福利化的香港會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麼?  
李嘉誠: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原則」和「法治」,兩者皆來之不易,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至於福利化社會是否適用香港?關鍵是,我們要有選擇,要大家扶貧,也要自願,只能使用引導的方法;我相信,香港人一向熱心於慈善,樂意助人,對我來說,幫助低收入人士是義不容辭的事;但如果政府政策錯誤,不能解決社會缺乏上進機會的問題,只向有能力的人開刀,這是錯誤的,因為香港人都想創富,政府的角色,應該要令人人有創富的機會,而不是等待「打救」。

記者:坊間傳聞香港的樓市政策影響你在香港的投資舉措,對此,你怎麼看?
李嘉誠:健康社會中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關鍵是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行政策,香港不能「人治」,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我與香港或各國政府的關係都是建基於此的,不會因個別領導人或官員的變動而受影響,最重要是政策要令商界有信心。「為官難,為民亦不易」,有時候我慶幸自己並未當官,因為為官者要面對如何平衡和解決不同權益的問題。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繁簡字體可以互動

當年兒子中學會考,有一本「中國文化」教科書令他叫苦連天,名為《語文常談》,作者呂叔湘國學功夫深厚,卻不反對中文簡體化,反而怕簡體字只能治標,解決不了中文方塊字難寫難記的問題。他甚至主張,長遠而言中文應以字母拼音全面取代方塊字,以解決中文打字印刷需要。一本香港高中學生必讀的「中國文化」書建議取消方塊字,有點諷刺。這本書出版於1982年,當時未有中文電腦輸入法,亦未有讓手指觸屏輸入的科技。如果他現在重寫再版,結論可能不一樣。
曾有「繁簡字體優劣」爭論,有人怕香港堅持沿用體字會被簡體字的中國大陸「邊緣化」;海峽彼岸則見台灣人排斥簡體字,加深厭「統」恐「共」心理。
我覺得文字是活的,可以並存而互相吸納。最好由人民互動改良文字,一些現有的簡體字可以回復繁體,有些繁體字亦會自行消失。
我喜歡的簡體字:「众」(眾)、「尘」(塵)、「礼」(禮)、「」(辭)。
討厭的簡體字:「」()、「汉」(漢)。最討厭的當然是「区」(區),怎能在原本有「品」的家族姓氏打上粗暴的交叉!
原載《明報》「大夫小記」,2006523日,經修訂。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一人三票篩走「陳泛民先生」

前天談選舉委員會如何設計「民主程序」,讀者不明白。他留言問:C的情況下,建制派委員怎樣可以(一定)控制一切?
他的算法:
假設共有十名委員, 2C 六名建制派十八票、兩名泛民或親泛民六票、兩成中間或獨立六票。 43之下, 就算機會不大, 泛民仍有可能入閘。 (例如拿下泛民六票和獨立兩票。餘下22票不足38)
我前天的說法:
C.  如果規定委員一人投三票(「投全票」) ,則效果與A一樣,六成「建制派」委員可以控制一切。
可以依讀者假設,十名委員要處理四位参選人,從中推選三個。 委員須「投全票」,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每個委員也要揀選3個。讀者以為,在最樂觀的模擬情況,單是兩名泛民/親泛民的委員就可以給泛民参選人「陳泛民先生」六(2 x 3=6)這是錯的,因為每個委員要揀選3個不同的参選人,不可以在投票表格上填三次「陳泛民先生」。
「投全票」厲害之處正是逼你填上3個不同的名字。連不喜歡的参選人也要勉強填塞空位。
就算不用「全票制」,每個委員只是「最多可揀三人」,建制派委員已控制一切,因為3個建制派候選人每人也分到有6票,「陳泛民先生」最多只得4(兩位泛民/親泛民委員、兩位中間/獨立委員,每人給一票)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航天城」與「集體意志」

一個地方的文化轉變有時是從觀念轉變開始;觀念的轉變常是從語言反映出來。例如近日機場管理局內閧,關乎一塊地是否要策略性地發展「航天城」,寧可推遲興建第三條跑道。這或者是好主意,或者不是,但香港赤鱲角機場會有一個「航天城」?聽起來就很不「香港」。我一向以為「航天事業」是指探索太空,朋友的兒子當了飛機師,我不會祝賀他加入「航天事業」。
在刻下討論的特首選舉設計,李飛主任訪港提出,選舉委員會以民主程序通過的候選人名單要能體現「集體意志」。這也是一個新的觀念,當它變成正反陣營辯論的題目,觀念就會生根,從而改變政治文化。
中國儒家思想本來就有濃厚的集體主義色彩;共產主義把體主義變成天經地義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香港也不是沒有「體」的種子,例如行政會議就有集體負責制。但「電視發牌風波」提醒我們,當權力中心的「集體意志」與市民普遍的意願對立,衝突可以很激烈。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民主程序」可寬可緊

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弘毅授依循李飛主任訪港的講話,認為中央屬意提名委員會經兩階段選出特首候選人,先由選舉委員提出推薦人選,再通過「民主程序」得出候選人。他指出未來政改諮詢的關鍵,就是在第二階段中如何選出候選人。
我注意到,李飛說「民主程序」具體形式可有多種,候選人須獲得提委會過半委員支持只是「一般理解」,如何體現提委會集體意志還需再作討論。
可以「再作討論」的空間不算很大,但視乎設計,還是可寬可緊。
我的模擬
1.     假設最終只容許三個候選人讓市民一人一票選擇。
2.     假設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是:六成是抗拒泛民的「建制派」、兩成屬「泛民或親泛民」、兩成是「中間或獨立」。
3.     假設有四名参選者獲得推薦,其中一名屬「泛民或親泛民」,提名委員會要「4揀3」。
「民主程序」設計:
A.      如果必需獲得提委會過半委員支持才可成為候選人,則六成「建制派」委員已可否決任何不順眼的参選人,想多保守就可以多保守。
B.      如果委員一人只有一票,則視乎「中間或獨立」委員的傾向,「泛民或親泛民」参選人有可能入閘。
C.      如果規定委員一人投三票(「投全票」) ,則效果與A一樣,六成「建制派」委員可以控制一切。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為選舉特首設限

雖說訪港「交流」,但三天下來,人大基本法委員會李飛主任主要是講解中央的基本觀點,為特區選舉特首的制度設限。他講話用詞精準有技巧,答問題不慍不火,雖然設了限,你不會覺得粗暴。如果特區的「愛國人士」有此水平,香港不會搞到今天這個不忍卒睹的撕裂局面。
在李飛的多番講話當中,我注意下面幾點:
-         「將來普選時,不可能排除符合法定資格的人參選。」
-         「《基本法》只把提名權授予提名委員會提名,『提委會』主詞是機構而非個別委員。提委會要透過一個法定的民主程序,把提委會這機構中所有人的集體意見、非當中部分人的意見反映出來。」
-         「『民主程序』」具體形式可有多種,候選人須獲得提委會過半委員支持只是『一般理解』,實際上如何體現提委會集體意志的『民主程序』需再作討論。」
-         「『民主程序』可進行先由『若干提委會委員推薦人選』,再『以適當方式提名』兩個步驟,社會應深入加以討論,凝聚共識。」
  至此,我看未來選舉特首的制度已呼之欲出。港府接下來所作的「諮詢」,只需在老師擬定的大綱內作文交功課。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不要被移民

今天輪到中大馬傑偉在《明報》專欄寫蠢蠢欲動移民的心情,如五味架。一篇〈家香港〉甚是動情。這當然因為太愛港,才為歪風妖言嬲到要走。「妙」在他近日正為蝸居大裝修,老友設計師嘔心瀝血為他製造dream house,加上裝修師傅三個「佬」打牙骹話當年,戀戀香港與心思思移民台灣兩種情緒交戰,男子漢大丈夫竟也欲語還休!
2013年的蠢蠢欲動移民心情與1989年之後港人的悲憤移民心情有無不同?我看根本有別。當年是受不了中國政府,今天受不了香港本身。香港地香港人面貌日益齷齪,正在急劇「異化」 (alien- ation) 
更大分別是,今天如馬傑偉那種移民念頭,其實不算主動計劃移民,我認為是一種「被移民」,是被「異化」的特區趕走。明明是它「異化」,卻教你以為自己是「異物」(foreign body) 。我希望馬傑偉不要「被移民」。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在飛灰散落的地方

在飛灰散落的地方
阡陌不見
他們尋找失聲的溪澗
猶如向無聲的時光
尋找記憶
在初始的零時零分
山如何爆發
以及為何

那是否一場約定降臨的災難
在零時零分之前
我們有沒有機會
我們在不在
我們當時是誰
我們在幹什麼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政改啓動火山飛灰

林鄭月娥司長帶領的政制改制諮詢尚未出台,人大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率副主任今天起訪港三日,「就基本法與特區政治體制有關議題作交流」,這等同正式揭開政改的序幕。
對於未來特首選舉和立法會選舉如何變革,變成啥樣子,我幾乎沒有任何期望。最卑微的希望只是中央持守基本的胸襟,聽清楚正反各種觀點背後的合理部分。借老掉牙的古人說話:不要「以人廢言」,就好。
倒是日前讀到港學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在《明報》專欄的文章,心有所感。他說近來身邊不少朋友以移民為話題,對香港的局面看得很「灰」。
這樣我就在清晨夢中見到「火山飛灰」的景象。醒來想起香港似沉睡倏醒的火山,像要爆發,但首先噴出來的是積壓多年的陳舊火山灰。
據說火山灰日後也可以變成肥沃泥土。將來或者真有這麼一天,但眼前先要挨過火山爆發。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暴力對待醫護人員

今天出席醫管局一個主題為醫患關係與處理病人投訴的研討會。我談了近年流行的「以病人為中心」 (patient-centredness) 這個理念背後的爭議。更感興趣的是聽其他嘉賓講者的演講。醫務委員會主席劉允怡教授講的是醫療投訴機制的功能和如何改良制度。令我特別「上心」的是他開頭提及內地的醫療暴力案:20131025日,浙江溫嶺第一人民醫院生耳鼻咽喉科發生血案,醫師被病人以匕首襲擊,一死二傷。
血案後,一些媒體調查竟然顯示,對一般的醫療暴力事件,民眾同情使用暴力的病人多過同情醫務人員!
我沒有讀到那個調查,但11月初《中國青年報》通過網絡進行的一項調查(252283人參與)顯示,66.8% 的受訪者表示並不信任醫生的專業診療。87.0%的受訪者直言現時的醫患關係較差。醫患關係為何緊張?受訪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公立醫院公益性不足」(30.4%)和「媒體營造負面輿論環境」(27.4%)。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哭起來的女生

一年一度會考放榜的悲歡日子又到,兒子去年熬過這一關,今年回校看本屆同學的情況。他說午飯時在快餐店看到另一家學校一個女生捧著成績單痛哭。
我想起年前在四川山區中遇見的兩個女孩。一個是大學生義工,從北京坐火車來山區作短期義務教學。她很會笑,但眼神有點善感。探訪小學生時,看到他們家境的艱難,她就陪著流淚。原來她是在西藏長大的漢人,家貧,又因多生了沒有戶口的小孩,父母要把老么送給人家,最後關頭母親捨不得,拉住了,咬緊牙齦養大,老么卻很會讀書,更以全青藏區頭五十名的好成績考上了大學。她就是這個老么。探訪山區時,她見到那些土房子,說,這兒幾乎到我家鄉了。
另一個女孩是山區村裏的孩子,十三歲,念小六,在村童當中是大姐姐了。她也很會笑。山區的孩子見到照相機,多是低頭迴避,她卻會自自然然透過鏡頭淺笑。「看,這是我每天燒飯的大灶頭。」她拿起鍋鏟,擺一個炒菜姿勢。我正高興能捕捉到這一刻,相機卻斷了電。我跑去取後備電池,三分鐘後回來時,卻見她泣不成聲:「謝謝你們到來探訪
道別時,我隨口勉勵:「好好學習,以後上大學去。」
她反應強烈:「我不要上大學!不去那麼遠!」她的母親有殘疾。

原載《明報》副刋「大夫小記」,2006813日,經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