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掃墓泊車記

來到清明,掃墓是母親着緊的活動。清明前後數周人擠車塞,試過向母親提出「理性分析」:其實只要等到五月才出動,大家也會從容得多。反正現在也是過了清明才去,再遲上兩星期也不見得父親等不及。每年兩次燒大大包的金銀衣紙,他應該夠用,五月來掃墓也不會餓壞父親的。
大條道理,但抵不過母親一點信念:鬼門關只在清明前後四周開放,等到陽曆五月才掃墓,父親已經不能前來收取祭品。
這天便早些出動,預留時間泊車。三叔好勝,誓要先奪矜貴的車位,與三嬸一早出發,我還有十分鐘車程已收到三嬸的Whatsapp:靈灰閣無位,附近的屋苑時租停車場已有車龍,他們排第六。
我當即「轉軚」,到稍遠的另一處露天停車場,果然順利泊車。十分鐘後來到父親的龕位,三叔的車還在排第六!
眾人陸續齊集,香燭燃了,燒肉水果鋪好了,獨是三叔三嬸人影不見。他們終於趕到時,我問為何久等得如此誇張。原來屋苑的停車場有一整層時租車位,三叔排了半小時多,上到去卻見大半是空的!離開停車場時,他問閘口員工為何有空位也不放行車龍?員工答道:「上級指示只准我用幾個quota,沒有說可以多用,打電話請示又打不通。」
一小時後,他倆返停車場取車,閘口多了一個中層人員,但車龍苦等依然。三叔的正義感油然而生,向中層人員索取管理公司的名字,說要反映一下。幾分鐘後他取了車經閘口離去,車龍這下子已經消失,時租車位全面開放使用了!
午飯席上我聽見這個好結局,笑道,管理人員總算從「惡」如流,怕了你這個刁民啊!
三嬸護駕,認真地澄清,他不是發惡,反正一肚氣也已排完了隊,只想管理公司知道現場情況,日後改進。
三叔嘀咕:是啊,怎料到那些僵硬的指示原來是紙老虎。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6430日,經修節

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自命進步

多得加東版《明報》濫用豐子愷的漫畫作品「封天窗」,觸發我細心再讀他的漫畫。這一幅我以前錯過了,很讓我想到現下特區的景象。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豐子愷泉下有知

《明報》辭退執行總編輯安裕,專欄作家開天窗抗議,加東版《明報》用豐子愷的漫畫作品「封窗」。漫畫下款更用上專欄作家的名字來玩諧音,陳惜姿變「塵識之」,有些無賴氣,與《明報》的形象相差甚遠。
豐子愷生性沖淡,泉下有知也不會嬲到吹鬚碌眼。借用他的作品來表達,可能有以下三種反應:


「虐待」
「吓!」

「不要臉」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明報》又調整

今天晚回家,剛剛才聽到《明報》昨天午夜即炒執行總編輯安裕。我在幾年前自行停寫《明報》專欄但仍然訂報至今,一半原因是喜歡每周一天的「星期日生活」,預感有一天這個有些反叛的自由批判建制主流的園地早晩要消失,想不到調整來得更徹底。
無論底裡因由為何,無論經濟還是政治作祟,又或者一半一半,我相信《明報》路線和面貌調整工程的下半場已經啟動。無巧不成書,上次調整也是在特首選舉競賽前夕。
我與《明報》有40年讀者關係和20年作者關係,對她的轉變不想下結論,或者是不忍。


「精準醫學」新世界

本月初參加港大與劍橋大學合辦的研討會,主題為「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
「精準醫學」追求的是根據每位患者的個體特徵,「度身訂制」治療方法,稱為「個體化醫學」(Personalized Medicine) 。這可能是太誇張了,現改稱「精準醫學」。我看這仍是誇大,另一個名稱「分層醫學」(Stratified Medicine) 比較平實。目前「精準醫學」仍未算十分「精準」,大家熟悉的是癌症標靶治療,先為病人檢測基因變異指標,可以根據結果選擇用藥。我有親人年前肺癌去世,她的基因指標是陰性,標靶藥物治療效用有限;換了是指標陽性病人,可用的藥物就較多選擇。
今年年初,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將「精準醫學計劃」納入國策,撥預算2.15億美元為計劃「打補針」,要引領醫學新時代。這次研討會 有兩位講者來自南韓,原來南韓朴槿惠總統也就年初與奧巴馬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在基因大數據的科研與應用大展拳腳。南韓認定這是她的下一個創新產業,二話不說已立法配合,並由衛生部中央統管大數據的使用。
期待「精準醫學」新世界到來的fans興奮地提出,人體基因體全圖(whole human genome) 測序的費用術已經廉價得可以直接「入屋」,上網光顧美國公司只需唾液樣本和一千美元,日後再減至一、二百美元也有可能。即使沒有病的人也可以輕易手執一張個人的基因全圖,而化驗公司會提供各種或然率,讓你「知道」自己一生中可能患上各種疾病的機率是否比常人高。
這些看來無傷大雅,可怕的是亂七八糟的「寄生」生意隨之出世,有些聲稱從胎盤驗嬰兒基因可以測檢孩子會否患自閉症,另一些更來賺絕症病人的錢,聲稱可以找到「度身訂制」的神奇良藥。亂七八糟的生意在美國和中國大陸都已出現,有些化驗所連基本的準確性也成疑問。研討會講者指出,政府要好好監管這個新世界非常困難,而且必須早為之計。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6420日,經修節。


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時代背景」溝渠

月前在台北逛書店買了一些詩集,有一本是林婉瑜的《剛剛發生的事》。多年未涉足這世界,竟不知有這樣很好的一個七十後寫詩人。書有瘂弦用心寫序,我打書釘讀了其中兩三千字。一首詩〈暗示〉,這一段讓我把書放在自己的購物籃:
風在身後會合起來
某種逝去
退後
你們都退後
到我身後去
昨天網上讀到她寫〈我所知的瘂弦先生〉,有兩段寫隔代,卻令我想起今時的香港,有另一種隔代溝渠。

「經常向他詢問許多事:「河南的童年如何?隨軍來台是否有辛苦的遭遇?副刊黃金時代是什麼景況?」有些問題像線頭,會拉出瘂弦先生深長的回憶侃侃而談,他清晰記得所有細節,彷彿那是昨天發生的事。
後來我知道,我的所有疑問其實來自於時代,一種名之為「時代背景」的溝渠把我和他隔開,就像〈紅玉米〉寫的:「宣統那年的風吹著/吹著那串紅玉米//它就在屋簷下/掛著/好像整個北方/整個北方的憂鬱/都掛在那兒」「你們永不懂得/那樣的紅玉米/它掛在那兒的姿態/和它的顏色/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兒也不懂得」紅玉米,就是他在河南的童年、就是他的思鄉、就是他隨軍來台的動盪、就是那一代人獨有的滄桑……沒有經過那個時代的後來讀者,可以去想像,卻永無法切身體會。


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用基因組圖占卜

周前在港大一個研討會聽專家探討基因檢測引起的倫理與法律課題,有一刻我卻聯想到,當商業機構製造市場,直接推銷個人的基因組測序(genome sequencing) ,消費者花費不多便可得到自己的基因圖譜、包括分析和健康建議,甚至包含疾病預測,這真是有點像問卜,算命數預示吉凶。
1990年,多國科學家共同開展「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耗資30億美元,最終人類基因組的排序被破譯,這被視為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同樣石破天驚。如今隨著超級電腦興起,基因排序的技術一再突破,快而廉,基因組排序已成為大眾消費品了。
在醫學上,基因檢測可以應用在診斷單一基因缺陷的遺傳疾病。這比較簡單準確,例如唐氏綜合症。複雜的是,很多重大疾病並非由單一基因調控的,稱為「多基因遺傳疾病」,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病是例子。這些疾病亦非全由先天遺傳基因決定,後天環境和個人生活方式同樣重要。
人類的DNA有二萬多個,序列由30億對鹼基 (nucleotide pairs)組成,平均每1000個鹼基會出現14個差異點,造就個人的獨特「生命密碼之書」。只花一千多美元就可以買到個人全幅基因組圖(三十億對鹼基的序列),不算昂費。
商業機構的基因測序服務聲稱可以為你「預測」一生患上各種疾病的風險,問題是準確與否、會否誤導。當一個化驗所聲稱它的超級電腦排序技術99.99%準確,聽上去很不錯,但這並非指臨床預測的準確性。30億個鹼基對,如果誤差比例是0.01%(萬分之一),那麼弄錯的鹼基單元就超30(=30x 0.01%)
測序列出鹼基的排序是一回事,望著這個組圖,演繹為有可信的人生預測是另一回事。如果「遇人不淑」,可能會被「風水佬呃你十年百年」。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6416日,經修節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一點聲音


星期五,向晚
一點聲音從長廊那一端飄至
不願下班

自此聽得見
回家路上輪胎滾過路面的聲音
路旁草坡上的微風

從等待發展的疲怠樓房
老者拄杖下樓
他握緊馬路邊上塵染的欄杆
兀自望穿我的車窗
他杖端的膠帽子緊貼路面
壓著樓梯的腳步餘聲茫然

自此我能聽見
城市固執的存在
五十年不變的
沒有被時間碎片淹埋的聲音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宣洩、淨化、散毒

上周談《十年》,我說借電影宣洩過去十年的社會鬱結是簡單正常不過,「從莎士比亞開始,戲劇本來就有宣洩(catharsis)的功能。」
讀者留言指正,宣洩(catharsis) 之說比莎士比亞早得多,始自亞里士多德《詩學》(Poetics) 。拉丁文是katharsis。我應該記得出處的,下筆時也隱覺不大對勁,就是懶得查一查網上百科。百度百科「卡塔西斯」(katharsis) 一條有完整論述。
作為宗教術語,這是淨化(淨罪)的意思。醫學和心理學解為宣洩,認為負面情緒藉欣賞悲劇作品發洩,有助最後趨於平靜。有人認為這是以毒攻毒,從中面對自己亦共有的人性陰影。
另一篇文字引述容格(Jung) ,更有意思。大意是「人有影子,因為他真實存在。」每個人也不逃避自己的陰暗影子,便有希望散毒。
我的引申:淨化社會不能靠集體權力。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一件行李


一件行李怎能裝載這麽多
不忿聲討如許
摺叠解釋如許
倘如它在指定的位置
被確認
被酌情
被檢查
被批准
被運送到指定的目的地
裝載如許不忿
如許摺叠解釋
怎能不超重
怎能如願平靜起飛




圖片來源:http://img4.cache.netease.com/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當鱗光消隱


當鱗光消隱於霧海
城市遠航
如同在電和雷的天譴底下
浮移,不知時之將至

十年復十年
海圖不復載
此日如同此夜
漫漫,何如於未來的記憶體內
搜刮數點鱗光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占飛論《十年》

《十年》得最佳電影獎,是不是香港電影界的不幸?我的看法簡單:電影內容想象未來十年,觀眾與評審則是宣洩過去十年的鬱結。
從莎士比亞開始,戲劇本來就有宣洩(catharsis)的功能。
占飛昨天在《信報》的評論是另一個有意思的角度。節錄部分:

社會氣氛即市場需要
說《十年》得最佳電影獎,是香港電影界的不幸,未免言重。正如爾冬陞說的,《十年》獲提名和得獎「都係因為社會氣氛」。「社會氣氛」,正是另一形式的『市場需要』。
電影從來就不只是藝術,香港電影更是義無反顧的『市場取向』和市場至上。有觀眾需要娛樂,電影便提供娛樂。有小圈子觀眾喜歡藝術,藝術電影亦有市場。《十年》公映以來,賣座不俗。在社區、大專院校放映,觀賞者眾。無論你是否贊同其立場,絕不能說《十年》沒有市場。
這些年來不斷說「港產片已死」,香港觀眾不再支持港產片。內地更樂於大事宣揚「港產片已死」的論調,一來這滿足了內地人的優越感,配合了「香港要靠內地才有運行」的主旋律;二來一旦相信了為本土市場製作的港產片已途窮,惟有拍合拍片才能發展的話,香港電影的人才,繼續流入內地。
現時,香港電影圈已有人才荒,瓣瓣青黃不接。老一輩長駐內地搞合拍片,怎能培育和提拔本地新一代的電影人才呢?
港產片不死
要搞活港產片,首先要拒絕相信「港產片已死」,繼而為港產片開拓市場。既然市場需要和歡迎政治性和社會性的電影,《十年》瞄準這個市場而得到支持,又怎會為香港電影界帶來不幸呢?
港產片一向有容乃大,為何不能兩條腿走路?電影人要搞大製作、賺大錢,北上拍合拍片,無妨。新一代呢?容許甚至鼓勵他們迎合本地市場,何以不好?難道多一點政治性和社會性的電影,反而會損害本地市場嗎?
有文化評論人指,《十年》「除了表態之外什麼也沒有」,不知何所據而云──他和占飛是不是看同一部電影?《十年》體現了:現時的「社會氣氛」促成了政治性和社會性電影的市場。《十年》是年輕一代低成本的獨立製作,創作人也坦白承認「無論藝術上抑或技術上,的確係有不足嘅。」
《十年》得獎,至少鼓勵了年輕人敢於嘗試,敢於創新。香港老一輩的電影人,許多已漸趨枯淡入老年。還不扶植新一輩來接棒,更待何時?
至於說《十年》得獎,代表「政治先行、藝術已死」,未免言過其實,而且邏輯有問題,因為政治先行,不一定藝術就會死!
……
2011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提名最佳電影的,論製作、論電影的「藝術性」,《打擂台》如何及得上《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葉問2》、《線人》等?《打擂台》爆冷獲獎,顯示了金像獎諸評審鼓勵回歸本土、講香港人香港事的電影。這算不算是政治先行?若然,當時未見很大的爭議或抨擊,反而喝采聲雷動!何以厚彼而薄此?
再說遠一點,許鞍華的《千言萬語》奪得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片中穿插香港托洛斯基派社運人吳仲賢的故事,其得獎不純是「藝術性」較高,而是香港電影一向傾斜商業元素,類型電影先行,避開政治,難得有一齣電影敢碰非類型的政治題材,自當鼓勵。電影,總是愈多元化、愈多樣化、愈沒有禁區愈好吧!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一個難解的問題

親友敍餐,同桌有年輕護士,我巡例問候一下,因為近日各醫院病床告急,急症室亦超負荷。
沒想到她十分認真反應:「區醫生,急症室真的應該調升收費啊!為什麼不做呢?你知道有些人濫用得多麼過分嗎?」
這不是簡單的問題,也不是輕鬆進食時容易討論的話題。但她很認真,我也不想敷衍回答。我說,濫用不容易界定,而且急症室病人有幾成是領取綜援人士,無論如何也是免費。她也沒有糾纏的意思,但追問一句:「是否這就表示無必要調整呢?」這才是難以答的問題!
網上讀到一篇文章,觀點是急症室收費的終極目標不是減少求診人次,而是提高急症病人的護理素質,減低入院率,因為當求診人次減少,醫護人員可以對每位真正的急症病人作出更詳細的診斷、檢查和護理,甚至延長入住觀察病房的時間。急症室醫生及護理人員在充裕時間下照顧病人,最終還是病人得益。
文章作者是已故的勞永樂醫生,時為2000年。當年急症室是完全免費的,他大力鼓吹應要收費,建議收150元。兩年後急症室收費成事了,不過收100元。14年後的今天,檢討收費不能說不該,但誰都明白政治上很難行。
這篇文章下筆之前,沒有在醫管局內部預告,也不是要做先頭部隊,為未來調整收費吹風。我是覺得欠了那位護士一道真心的回答。
一點觀察和一點想法:
觀察:急症室前線有些求診故事千奇百怪,要一一區分是濫用抑或情急誤用固然不可能,但你看消防處經常有電台宣傳片段,呼籲市民為他人著想勿濫用救護車,由此已可以推論,急症室亦必有濫用情況。
想法:我們常說,民生問題不應被「政治化」,但若為顧慮政治敏感性而不來面對問題,這本身也是「政治化」吧?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642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看李世乭被AI擊敗

AlphaGo超級電腦(簡稱Alpha) 對戰的韓國棋手李世乭()今年三十三歲,已經不在顛峰狀態。他的黃金時期在十年前,在世界大賽頻頻擊潰中韓頂尖棋手,睥睨棋壇。李世乭是天才型的圍棋手,棋風強悍與靈感兼具,叫人驚歎。
Alpha勝出第一局時,當今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棋手柯潔豪言,電腦贏得了李世乭,贏不了我!柯潔只有十八歲,是一顆超級新星。他與李世乭對賽的戰績是82負,少年狂傲也是有基礎的。
李世乭昔日也有少年狂傲。二00三年,他二十歲,到中國比賽時接受《南方都市報》訪問,記者問他最尊敬的棋手是哪一位。他答道:「我不尊敬任何棋手----從來不。我只尊敬我的父親,除他以外,就沒有尊敬的概念了。」但他談到韓國圍棋前輩曹薰鉉和趙治勛時,其實很有敬意。
網上有李喆六段對「李世乭vs. Alpha」第一局的棋譜評析。李世乭出戰是頗有心思的。他在第7手就下了一步從沒有人見過的開局式,用以試探Alpha面對棋譜庫裡沒有的佈局時會如何應對。Alpha只用了兩手就化解了他的試探。以下李世乭的策略是把棋局引向開放性的複雜局面。Alpha在對應中展示出敏銳的全局觀,不避戰,適時選擇攻守。中盤時,李世乭形勢仍然較佳,但Alpha盯住李的勢力範圍一個弱點簡單打入,就奠定了勝局。
最出色的棋手都並不認識Alpha背後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他們不知超級電腦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有多厲害。Alpha有兩個深度神經網絡,一個負責計算每一步棋的走法,一個可以整體「想像」,模擬棋手下圍棋的直覺思維。工程師輸入圍棋高手超過三千萬步棋作為記憶參照,Alpha又進行了二千萬次自我對局的訓練才出賽,進化至今天的驚人棋力。
我看頂尖棋手應該可以擊敗Alpha的,條件是讓棋手先與電腦進行閉門練習賽,譲他試探Alpha的弱點,畢竟AI也是預先研究了各高手的弱點啊!
AI研究在未來會應用於醫學診斷,可以協助甚至取代醫生部分診症工作,我相信不出十年就見到威力。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6330日,經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