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兩天身體不適,弟弟來電郵問候(我沒有WhatsApp) ,全文只有兩句,共六個英文字,但都有些可讀性以及安慰劑效用。我想起昔日一篇稿,說很難解釋他的文章長期流行,現在想,其實是知道的。
那篇稿找出來了,在此分享。
區樂民醫生的新書又上了暢銷榜,這真是難解釋的異數。香港的閱讀市場不大,寫流行小說長期暢銷已經不易,專欄文字結集也會流行,真奇怪。
他的朋友蔡瀾在中上環開了一間小精品店,開玩笑叫區樂民拿出幾篇早年的手稿來擺賣。區樂民的字體有稚趣,可能是藝術,但肯定不是書法。蔡瀾的標價很「進取」,竟然真的有中產階級媽媽買下來,給孩子高高興興捧回家。
我問他,為何手稿也能賣錢?他輕輕鬆鬆地說:「可能因為已經絕版。」見我不會意,他又說:「現在我用電腦輸入,以後也不會再有手稿了。」
各有前因莫羨人,他有他開心地寫,我有我開心地寫。煩惱的是我們同姓又各自寫專欄;一次又一次,新相識的朋友跟我握手時,充滿誠意地說:「區樂民醫生,我是你的長期讀者!」
終於等到一位先生,來握手時竟然說對了:「我每天都在《明報》看你寫的文章。」「太感謝了。」我由衷地說。
這是一個有不少知名人士出席的聚會,我不大識得其他人。這位先生很熱情,拖著我的手介紹給大家認識:「各位,這是知名《明報》作家¾¾區樂民!」
之後遇見區樂民,我如常跟他投訴。他眨眨眼:「誰叫你寫專欄給知名人士看?他們貴人事忙,記得你姓區也算難得的了。」
【「大夫小記」2006年9月12日,經修訂。】
2 則留言:
雖未曾見面,但一向都區聞海的文章,不是區樂民的文章,這不會弄錯吧!
“都” 應為 ==》 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