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台節目上,政府智囊羅致光十分嚴謹精準地糾正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强調政府公佈的「貧窮線」不是「扶貧線」,不應望住「貧窮線」來制訂扶貧指標,以免政策偏移,忘記幫助僅僅在貧窮線之上的一群,結果會適得其反。
他很正確,就是因為太急於糾正對方,因而聽不見方敏生想說什麼。方敏生想說的也許是,以「貧窮線」為起點,總得要利用它來訂一些政策目標,減少生活匱乏的人口。畢竟「貧窮線」不是純學術工具。
我猜羅致光會說,不,「貧窮線」正正只是分析與評估政策的工具,與扶貧措施沒有實際關係,甚至不應扯上關係,請各界人士不要「食住上」。
隨而聯想起最近不少政客學者提醒市民,普選不能解决一切社會問題,潛台詞是爭取到也沒有甚麼大用。
大概「貧窮線」亦如「真普選」,大家不要太肉緊,它不會解决一切貧窮問題。然則政府為何把制訂「貧窮線」說成是一件大事?
難道「貧窮線」是官方的「神器」,一旦落入凡間,恐怕會變成阿拉丁神燈?
10 則留言:
香港的那條貧窮線絕對只是政客、壓力團體、利益團體啲神器。它荒謬之處在於,如果經濟衰退,中產階層收入下降,貧窮線會向下移,貧窮人口會減少!相反,如果經濟繁榮,人人收入增加,中產特別受惠,貧窮線會向上移,貧窮人口反會上升!!那條貧窮線只是財富重新分配的指標,是共產的借口。
「中產階層收入下降,貧窮線會向下移,貧窮人口會減少!」 , 如果經濟衰退,低下階層收入也會下降,如何得出貧窮人口會減少的結論。
一樓說的"貧窮人口會減少"是指由貧窮線來定義的貧窮人口,不是根據收入來定義的貧窮人口。所以有可能出現中層收入下降而導致位於中位數者收入下降的情況。中位數下降,貧窮線亦隨之向下移,覆蓋的"貧窮線以下"人口亦可能因而減少。
我懷疑一樓說的「那條貧窮線絕對只是政客..啲神器」-- 政客應為 政府 之誤。
我更懷疑一樓原本想吟詩,為排比 利益團體,同場加插 壓力團體 一詞,屬於僭建。
我更懷疑「財富重新分配的指標,是共產的借口」,僭建而達需要即時清拆程度的。
哎呀,絕對係手民之誤。
我更懷疑一樓原本想吟詩,為排比「壓力團體」,同場加插「利益團體」一詞,屬於僭建,僭建係指「利益團體」。
因為我明白乜叫「壓力團體」,係「政客」一種。「利益團體」發財仲會出聲?就算出聲又有乜奇?話明「利益團體」,爭取利益係份內事,所謂殺頭生意有人做,咁僭建「利益團體」絕對係講阿媽係女人。
又,有邊個唔係「利益團體」?就算有「無利益團體」要爭取恢復「利益」,咁算唔算「有利益團體」?
政府這條貧窮線劃分的貧窮者是「比較窮的人」,因為是簡單以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來作劃分,亦不計算資產,所以退休人士(沒有長俸者)等沒入息人士亦自動變成貧窮者,根據這定義,數字上是不會沒有貧窮者的。有位「冇腦」的議員大駡政府不以「完全」消滅「貧窮」為目標是投降,我對這位議員的水準真正「投降」!
「完全」消滅以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來作劃分的「貧窮」是可能的, 單是公屋及綜援兩者已「消滅」了不少「貧窮」人口, 祇要加大力度興建公屋以安置這些貧窮人口, 例如實行每年六萬五建屋計劃, 再增設低入息人士援助金, 五年後, 距離「完全」消滅「貧窮」已相去不遠矣.
政府訂的貧窮線是「相對貧窮」,不是以一個僅足生存水平的「絕對貧窮」概念。公屋可以扶貧,但不可以「消滅」這定義的貧窮人口數字。根據林鄭月娥的解釋, "貧窮線以政策介入前(即除稅和福利轉移前)全港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劃線。",所以綜援福利也是幫助窮人,但是不會降低貧窮人口數字,因為定義是「福利轉移前」。促進經濟增加就業是脫貧的最佳途徑,但不能處理沒有收入的退休人士等。所以「相對貧窮」是不能完全消滅的。
"綜援福利也是幫助窮人,但是不會降低貧窮人口數字,因為定義是「福利轉移前」。"
話不是這麼說的. 綜援金若然足夠, 窮人的入息在「福利轉移後」就不會在「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以下, 那就是脫貧了. 若所有窮人都在「福利轉移後」都脫貧, 香港就「完全」消滅「貧窮」了. 祇要有心有力, 這是可以辦到的.
將「福利轉移前」改為「福利轉移後」就不是原本的定義了,另外還有高資產、低收入的退休人士等問題。我同意政府的定義是有爭論性的,提議大家讀讀蔡子強今天(十月三日)明報的文章。但是定義一天不改,「完全消滅貧窮」是不可能的。不過,這些討論不太重要,重點是怎樣幫助有需要的人。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