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醫院急症室一位顧問醫生與我們分享學生的一篇文字。這是為一個生於香港,移民到新西蘭的年輕人,在畢業前選擇來香港的急症室實習六星期,實習完了,交岀這篇功課以外的金短文,記述體驗。
同學寫道:「相比紐西蘭,我發現香港急症室的資源被用在很多非緊急的病症上,例如咳嗽、流涕、肚瀉、嘔吐、頭痛、關節痛等等…。」
「在紐西蘭,雖然到急症室救診是免費的,但是非緊急的病人都會到自己的家庭醫生看病和複診(每次診金約港幣250至350元)。這樣,急症室醫生便可以分配多點時間處理嚴重的病人。」
同學稱許香港的高效率:「在香港急症室實習期間,我深深體會到香港急症醫生的獨特之處。大部分的香港病人到急症室,都會說出種類繁多但極其含糊的病徵,由頭到腳都可以有毛病。但是,香港急症醫生仍然可以抽絲剝繭,用光速的效率找出最重要的蛛絲馬跡來作出診斷…。」
「光速」有代價:「因為資源不足,香港急症室醫生只能處理對病人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病人的憂慮和情緒是往往不能同時兼顧。我從旁觀察過醫生處理一個病例。一位28歲的女士一週前才發現自己懷了六個星期的身孕,求診當日出現腹痛及陰部出血現象。久候了數小時,非常焦慮的她終於見到醫生。可是醫生只能用一兩分鐘的時間聽診,然後便趕快地替她做超聲波檢查。醫生說:『我已看不到胎兒,所以會把妳轉介到婦產科去作更詳細的評估。』那位女士即時雙眼通紅,眼淚不停湧出。可是換來的反應卻是:『請你到大堂等叫喚』。她等了大半天,只換來匆匆忙忙的數分鐘診症時間…。」
讀時回想,自己在畢業前也選擇回來實習六星期,不過當年選的是內科和老人科。後來更因而選了老人科為自己的專科。
當時我也是用新鮮的眼光(fresh eyes) 看公立醫院。那時還未有醫管局,公立醫院病房的環境還不如今天,但在病房用廣東話與病人和護士交談,新鮮以外有親切感。
三十多年過去,讀到年輕學生的觀感,想起自己不經不覺已同化為制度裡的舊人,得要小心「習以為常」的心態。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4年7月30日
6 則留言:
你好,我是李兆富。在朋友的臉書上見到兄台大作,打個招呼。若得兄台賞面,希望日後可有機會交流,先行謝過。
兆富兄: 謝謝留言打招呼。 --聞海
六月底到長沙灣賽所覆診,發現診室多了數字顯示器;心想這方便了聽障人士,但隨後發覺醫生不再叫喊籌號,於是心生疑問,視障者如何知道自己的號數。與醫生閒談,醫生表示以往很多人聽不到籌號,叫了數次也沒有人;現在則大大少了此情況,且少人會因看不到籌號。
病人少許愚見:一個無障礙的社會,是應顧及不同人的需要。可否反映一下,既有數字顯示,也同時叫一聲籌號呢?
謝謝樓上意見,會看看。
您好, 本人31歲, 因為媽媽剛剛發現有乳癌第二期, 自己亦有擔心, 於是於化驗所做了乳房超聲波檢查, 報告結果有4粒纖維瘤, 但其中一粒有「分葉」, 佢英文寫有lobulated contour, 叫我去睇婦科, 上網搵搵下婦科, 無意間發現醫生你個BLOG, 先知道原來要睇外科, 但又唔知邊D醫生先屬於乳房外科, 其實有個朋友的朋友係婦科醫生, 佢有睇過我個報告話我係葉狀瘤, 上網search講到好似好恐怖, 又話罕有, 又話會急速長大, 又話要做MRI, 又要做手術, 割左都會復發…所以更擔心, 又唔想講俾媽媽聽影響佢病情, 請問我應該搵咩醫生先適合? 十分迷茫
首要選對治療方式.
澳洲有這樣的先見.全世界中醫比例最高的香港又如何?
澳洲急症室試驗針灸止痛功效
http://338.za.net/viewthread.php?tid=575&highlight=%E6%BE%B3%E6%B4%B2%2B%E6%80%A5%E7%97%87%2B%E9%87%9D%E7%81%B8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