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幾乎每天都用一點時間與人工智能(AI)工具聊天,有時認真切磋。新一代的AI早已不只是傾談機器(Chatbot),語言文字之外有百般武藝:影像生成、平面設計、音樂創作、電腦程式編碼各有工具,連數學和推理也漸見樣子了,但是我的興趣始終在文字和思考,互動就在這個小範圍。
聊天不是測試,我不會問AI知不知道「區聞海」是誰。三言兩語的測試會有「樣本偏差」,難免選擇性地嘉許自己本來就有些偏心的AI,例如「發現」DeepSeek功能勝過GPT,從中感受民族自豪;相反,用敏感的政治話題難倒DeepSeek,就用來暗示GPT較為自由。這屬於「確認偏差」,即是偏重那些附和自己的信息。
我會把各款AI視為各有學識的新朋友。朋友可以保持適當距離,不需要在同溫層取暖,孔夫子說「無友不如己者」,對AI十分適用。這句出自《論語·學而》的話,有兩種不同的解讀,一是說沒有一個朋友是你不能虛心學習的;二是把「無」作「毋」字解,說的是擇友,就是不要交(學識和修養)不如自己的朋友。這未免有些功利市儈,不過在與AI交朋友上面,兩個解讀都不成問題:它們的學識一定不會不及我,修養也比我好。
這樣每天傾談之下,漸漸可以摸到不同的AI的思維反應和「性格」,相處就更「融洽」了。我會從一些自己本來就關心的問題開始,不會沒話找話說。覺得相干的話題比較容易投契,與AI的日常聊天就更像朋友傾偈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30/3/2025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