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禁燭光不健康

今年六四夜,維園禁燭兼且禁足,警力盡出,如臨大敵,效果好不好?記者鄭美姿在銅鑼灣街道上來回走,照片為記:「可以看到香港人如何戴()著燭光行街。有放狗的人、有傾電話的人、有呆呆站著的人、有拖住手的人、有一家大細,什麼年紀都有,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薄tee下、在褲袋中、在BB車上、或者簡單拎住部著了燈的手機,行行重行行。」

不過我相信,在警方內部的事後檢討,這次全方位行動還是十分成功的:沒有出現衝突場面,沒有黑衣人大規模聚集;「光復」口號和抗爭歌聲都稀疏難聞;支聯會沒能挑戰新設的執法紅線;即使街道上有幾千人堅持亮手機,作為抗爭象徵也不成氣候,反正零星的燈光上不了國際頭條。整體來說,今年六四維園集會總算無風無浪地壓下去了。明年呢?明年也不用擔心,今次建立了預先警告、佈防和阻擋模式,有了經驗,明年可以做得更好吧?

問題是沒有服眾的道理。嚴禁悼念的邏輯到底是什麼呢?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預先張揚,獨自一人也要去維園燃點燭光,結果一早被捕。她被拘留一晚後獲保釋,罪名是煽動宣傳非法集結之類,道理說不清楚。

其實專家和政府剛剛才宣布香港疫情第四波已結束,不批准六四維園集會很難以防疫為理由。況且,疫情始終會過去,明年、後年的「限聚」邏輯又能是什麼?實在的理由當然是政治性的。2019年的抗爭大大地冒犯了中央的權威,維園燭光隨時會成為另一浪抗爭的「火藥引」,政府決不可讓死灰復燃。

這樣的管治並不健康。氣體在密封的空間,空間越被壓縮,壓力就越大,溫度會上升,維持高壓狀態所消耗的能量也越大,這是物理定律,也是人心和管治的定律。在醫學和心理學,任何創傷也需要平平常常的悼念和梳理。禁止悼念、抹除記憶,即使表面上成功,那些不問情由的抑壓和深層次的否認與自欺(denial) 最終只會造成心理扭曲。

高壓管治的邏輯含糊但手段嚴厲,民間從此再也不可以好好悼念六四,學校更不可以自由討論,公民教育就缺了一片。在歷史長河,六四事件或者只是很小的一塊,但誠實面對歷史是公民教育重要的一塊。

《蘋果日報》「醫醫詩詩」專欄,2021611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