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東江之水越山來

東江之水越山來(1965) 是我小時看的第二齣內地電影(第一齣是《劉三姐(1960)),地點應該是荃灣眾安街好景戲院。
最近為應對鉛水忙碌,忽然憶起看這齣電影時,那種樸素清澈的感覺。如果那是洗腦,都洗得頗開心。
《信報》今天社評寫東江水,引述去年七月國家環保部、廣東省環科院等部門專家組成的調查組到石灘村抽取血液樣本化驗,發現血鉛超標的兒童高達六成。調查組說水和土壤樣本的含鉛量符合國家標準,造成村民血鉛超標的主因是地下水酸性高,而村民所用的廚具可能含鉛,例如電飯煲等,用酸鹼值太低的地下水煮食,有機會在加熱高溫的情況下釋放出鉛。
社評對此未能放心,指東江的源頭河源市過往發現非法開採稀土,省內又多污染工業,問:雖然沒有證據顯示香港鉛水風波直接與東江水有關,但特區政府何不主動化驗東江水?
網上讀到,水質事務諮詢委員會主席何建宗表示廣東省及江西省政府近年已治理東江沿岸工業發展,現時沿岸已沒污染性高的工業,但承認東江源頭一帶部分農村落後,連基本排污措施都沒有,家禽、牲畜排放的污水影響水質。
東江水源頭位於江西而非廣東。香港與廣東省簽訂供水協議,不知江西省有無得益,如果沒有,很難求江西省政府積極保護水質。
今次香港的鉛水問題看來不關東江水源的事,不過信心有如骨牌,很易連環倒下。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活在有鉛城市

食水含鉛,大大小小委員會調查,政府部門與公立醫院竭力應對。從七月初參與其事到執筆這一刻,在腦子裡某處角落總是想著一個問題:最終能否完全清理?
這個問題可能要花幾個月才能初步回答。範圍實在太大了,連「範圍有多大」這個基本問題也要花時間才能弄清楚。
在我們「五十後」這一代,小時候多是生活在「有鉛」的香港。香港是在1999年才禁止售賣含鉛汽油。政府在2009年收緊了兒童產品(包括玩具)的含鉛標準。這之前是從何時開始規管玩具含鉛量,我不知道,估計六十年代自己羨慕但無錢買的顏色鮮豔的玩具難免含鉛。
有些中成藥含鉛。回歸後中藥的管理是改善了,然而久不久仍見有含鉛過量(或含汞)的藥品從市面回收。也是小時候,民間充斥各色秘製丸、散和膏藥,良莠不齊是常態,內地市場更亂。有些中藥材本身就含鉛,在內地似未完全取締。一些藥品如果自詡是秘方不肯完整公開成分,病者還是少用為妙。
最終能否完全清理?其他國家地區有沒有成功完全清理的例子?他們如何處理廣泛的低度污染(多數成功清理例子似乎屬於小範圍高度污染個案)?這些問題要問。
真的要長期生活在一個「有鉛城市」嗎?辛辛苦苦才把香港弄得「近乎無鉛」,今天卻因屋宇食水壞事,退回六、七十年代,又無法輕易了結,怎不令人氣惱?
環境永遠有鉛,「近乎無鉛」的意思,就是日常生活不用擔心慢性中毒。相對而言,「有鉛城市」的意思,就是市民要警惕健康會否受鉛損害。無論公眾教育抑或醫學教育,也要多上一課「鉛與健康」。
沒有人樂見城市被貼上「有鉛」標籤,那會影響遊客來港的興致的。刻下金融市場動蕩,旅遊業不容有失。但實在說:全民置換水管、全民使用NSF認可濾水器,會否屬於mission impossible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5822日,經修節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過一些冷日子

內地股市塌方,特區緊隨。今天要記一記:專家說,從走勢圖分析,技術上正式進入熊市了。
自然又有另一些專家異議:是否「真熊」,要整個走勢完成才能確知。
這都不要緊,我的觀察在另一層面。最簡潔的說法是十四個字:「中央遇上了對手,特區失去了靠山。」
中央政府整頓政治的能力看來很高,外交亦見手腕,誰都不怕,對付特區噪音更是輕而易舉。在舉世無對手的情勢下,終於遇上它不能降伏的金融市場,而且因其動蕩而暴露了實體經濟底下四伏的危機。
即使能挨得過這關頭,也要過好一段冷日子。內地冷,背靠祖國的特區更冷了。
冷卻一下未必是壞事,莎莎說要把化妝品店搬去市民居住的地點了,遊客熱點的金鋪和藥房應會陸續退租。特區無所謂「光復」,冷一下就好。
最怕冬天漫長,普通市民受不了。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失去可怕感覺

天津違規儲藏危險化學品爆炸、曼谷旅遊熱點恐怖襲擊爆炸,死傷枕藉,都很可怕,但是我們好像習慣了災難新聞,日漸失去可怕感覺。
或者不是冷感,而是一種神經系統自我保護機制,就像手放進熱水,起先覺得燙,過一會就不那麼燙。聽覺和視覺一樣有這樣的反應。甚至性刺激也一樣有過度興奮後失去敏感度的生理反應。
其實可悲,不過在一個可悲的年代,對可悲也會習慣的,失掉可悲感覺。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灰色地帶創新

近日被鉛水事件弄得很忙,還是留意到警方高調打擊Uber白牌車,Uber網上收集到幾萬個支持者這段新聞。想著下筆未得空,《信報》卓文專欄已經說了我要說的話。這兒照貼。
Uber創新,侵入香港,香港的反應是依法拉人;它侵入內地,內地的反應是照抄,「滴滴call車服務,先自佔市場。
應該依法拉人還是「抄橋創新」,這是難答的問題。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斬石牆樹的解釋

路政署不會貪得意就手起「鋸」落斬掉般咸道四棵古老的石牆樹,一定是有官員很擔心有危險才會如此「果斷」,連區議員也只是在斬樹前半小時才獲通知。
問題是官員有沒有判斷失誤?事後幾番解說難以服眾。且不說素來愛樹的詹志勇教授如何不認同斬樹,就看土力工程師怎麽說。前土力工程署署長陳健現場觀察,沒有發現牆身有新裂縫,舊裂縫也不構成即時危險,但地面裂縫可能令水滲入,加劇擋土牆壓力。
土力工程師兼結構工程師倪學仁觀察石牆後,認為下半部擋土牆部分沒有明顯裂縫,就算擋土牆部分英泥石因樹根生長輕微裂開,也不影響擋土牆結構。他指工程學上可以透過加泥釘鞏固結構,未必要斬樹。
陳健前署長則認為,現場路面空間有限,要做落泥釘及加石屎等加固工程有難度,附近環境亦不利大型樹木生長,若基於安全考慮,斬樹無可厚非。即使這樣說,前署長也不認為般含道這四棵樹有即時危險。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潛在風險很難明

七月多雨,七月也多事。剛過去的幾個星期,感覺像在「鉛水事件」裡泅泳。我的工作並不最忙,最忙是抽血、化驗、跟進的各級同事。
有一天上班趕開會,開到一半過海去政總参加應變會議,下午兩個相關會議後再参加新聞發佈會,夜裡去舊同袍的榮休晚宴,回家大睡一覺,早上起來上班,發覺車子昨天留了在醫管局停車場!這天卻要準時返辦公室,接駁電話接受電台訪問,天下雨,少的士,頗有點狼狽。幸而有Plan B,依時接受了訪問。
訪問完畢,頭腦尚清醒,注意到一個「潛在」的問題。
在訪問中解釋了兩個血鉛含量輕微超標個案,我提供一些参考數值,小童44以上要安排專科臨床跟進,2044範圍或有健康影響,但只需跟進覆驗直至血鉛含量回復低水平,至於520範圍,屬於「潛在風險」。
以為解說清楚了,主持人卻是不解:「但是對一個擔心的普通居民,這即是有沒有危險?有什麼簡單明白的意見可以提供給他們?」
我想了一下,答道:「潛在風險的意思,就是危險性微乎其微。在受影響居民的位置,很難會因為一句話就安心,即使擔憂是屬難免,起碼不要因擔憂而亂了方寸,更不要藥石亂投。」
的確,「潛在風險」的概念對一般人是不容易理解的,誰知這到底是怎樣一個概念呢?「風險」一詞,本身已經有「潛在」的含意。既然「在」,就不是零風險。「潛在」卻又似乎是未出現。「潛在風險」似乎有兩重意思:一是出現徵狀的機會率極低,二是即使有影響,也是輕微到不能確定。這樣分析下去,只有更加複雜!
說到底,鉛並不是人體正常新陳代謝的有用元素,但現代人難以生活在完全無鉛的環境。「超標」的意思並不是從「絕對安全」範圍一下子跳進「絕對危險」地帶,因此才要用這麽些形容詞來描述不同程度的風險。人的身體能適應輕微的接觸,但任何程度的吸納也是無益的。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5812日,經修節。

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

醫院歷史陣痛

得編輯同意,《信報》專欄的稿也放上這網誌。這兒的讀者有些喜歡讀生活點滴,簡單一張小照片配搭有靈感的小品便好;另一些無政論不歡,能借題發揮留言,尖銳偏激也有雋語。《信報》專欄寫的東西兩者皆不是,近似一些稱為人文的東西。只是近似,因為認真地「人文」的話,自己也怕heavy
前一篇〈不簡單的南丁格爾〉放上網,讀者留言:「你在信報寫這些題材,肯定長寫長有,唔怕半途被退休。」說得有趣,意思是:歷史人物故事不痛不癢,合乎今日《信報》路線?
近現代醫院的誕生以至成形,有粗暴甚至暴力的一面,並非單靠醫生努力或醫學科技進步。例如在歐洲大陸,法國大革命衝擊教會和修院就不乏暴力,之後國家與大學的權力大大伸張,醫院由之而蛻變。
在英國,粗暴的醫院體制改革直接由英皇發動,借議會之手施行。 1534年,議會通過法案,宣布英王為英國教會的唯一首領,從此英格蘭教會正式脫離羅馬天主教會 。直接導火線是羅馬教廷拒絕祝福亨利八世再婚,但底下也牽涉龐大的經濟利益考慮。亨利八世政府面臨嚴峻財政危機,恰逢宗教改革思想從歐洲大陸傳至,朝野皆質疑天主教會支配大量土地財產是否合理。亨利八世索性下令解散全國的修道院,充公教會財產。僧侶被逐,波及原來在中世紀受天主教會支配的醫療機構。這些機構立時失去教會的財政支持,又沒有了僧侶管理,形同荒廢。
最終是倫敦有影響力的紳商起來請願,促使三所醫療機構被皇家立法認可,史無前例地成為公帑資助的醫院,其中一所便是日後南丁格爾捐款興辦護理學校的St. Thomas Hospital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588日,經修節

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林家聲的年代

我不是他的影迷,也不是懷舊,但是昨天聽見他逝世,霎時有點緬懷感覺。當我知道多一些他的生平事蹟,再以一個自己也漸近老年的視點,回頭看那個黑白電視、粵語長片,和戲棚大戲的年代,意會到一種漸漸稀有的decencyearnestness,隨著他的去世損失了一片。
真的越來越稀有啊,那些decent的人物。

查字典
decent:端正的;正派的;像樣的;
earnest:認真的;誠摯的;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港大等「首副」水落石出

當《人民日報》海外版直接叫陳文敏退出候選副校長,說是維護港大的最佳選擇,我看「港大校委會堅決等首席副校長到任再決定是否委任陳文敏為副校長」這個奇怪風波已經水落石出。
一、   中央有清晰意志,特區大學高層不可任用意識形態有違中央的人;
二、   校委會有委員以貫徹中央意志為己任;
三、   校委會內,附和與認同貫徹中央意志的委員佔大多數;
四、   等首席副校長是勉強的藉口。
這是否令院校自主學術自由蕩然無存?昨天《明報》有一篇前民航處長樂鞏南來論,認為《基本法》既然規定特區有學術體制的自主權,即表示學術體制包括任命副校長的最高行政權力最終是屬於特區政府而不屬於大學!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袁國勇教授知難而退?

前天寫港大,說香港的中國人政治雖然不是文革,但底下有相似的痛。「誰最痛,未必是膝傷的教授。」
二十四小時不到,這句話像讖語應驗,袁國勇辭任港大校委會委員。他強烈否認心灰意冷,說每個領袖也應該轉化矛盾為新的力量,而自己沒有此能力,「我不如回去搞我的毛黴菌好過。」
看新聞片段到這一句,我心想,中國人的政治就是會來搞大學的毛黴菌啊!
他的辭任講話並不故作鏗鏘,但很有力。我更愛他近日另一番說話。學生衝擊校委會,李國章十分cliché指斥學生行為是「香港文化大革命」。袁國勇不愠不火地回應,說據他所知,文革是60年代由中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發動,會將人五花大綁掉落河,但衝擊事件應該不會是香港最高領導人發動,事件也非文革般嚴重。
近年人人隨口附會講「文革」,能三言兩語道破卻很罕有。我因而知道他對文革鬥爭有痛切認知,也由此斷想:他的請辭並不是知難而退,而是眼見江河日下,歷史與政治的濁浪一樣無可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