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寧靜假期

今年聖誕不外遊甚至沒有怎樣去現場感受城市的節日氣氛,家裡有兩小盆價值五十元的聖誕花。看書,寫書,寫稿,做點運動,與家人打麻將。我贏了三百多元,感覺聖誕頗為寧靜和快樂。
寧靜的感覺底下等待2016年來臨,那會不會是比2015年樂觀的一年?
上網找尋有寧靜氣氛的香港聖誕圖片,見到這一張,特別的是Times Square商場內空無一人。 

圖片來源:http://hongkongtravelguide.net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三點答辯,七條罪證

浦志強案開審,罪名兩項:「煽動民族仇恨」和「尋釁滋事」。
公開審判開放給12人旁聽。出席旁聽的人,只有妻子孟群認是他認識的。這是孟群自丈夫去年5月被捕後,19個月來首次見到丈夫。
辯護的論據:
「此案的重要性在於:用尖刻粗暴的言辭批評公眾人物和事件與言論自由之間的界限在哪裡?我們的觀點是:
「首先,除了導致直接危險的言論,言論不應該被視為一種犯罪行為。比如,如果你散布電影院失火的謠言,導致電影院里發生踩踏,使人受傷甚至死亡,那是導致直接危險的言論。其他言論都應該作為言論自由而得到容忍。
「第二,憲法賦予公眾批評公眾人物的權利。這一權利是莊嚴載入中國憲法的。公眾人物應該更寬容,不應該僅僅因為他或她的語言粗魯就起訴別人。
「第三,微博是一種特殊的表達平台,是一個人們對事件和公眾人物發表意見的瞬時渠道。因此,對微博的控制應該比對傳統媒體的控制更寬容。微博與傳統媒體不同,因為微博涉及情緒的表達,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上應該有更大程度的言論自由。
「因此,這個案子不應該被作為一個需要國家出面的刑事犯罪案。如果有人受到浦志強微博帖子的傷害,那麼該人可以在法庭上對他提起民事訴訟。只有用盡了所有的民事和行政手段之後,才可以動用國家的刑事起訴手段。」

檢控的證據包括浦志強2011年至2014年在新浪微博上發布的七條帖子。他踩過甚麼界線?這連結值得一讀: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1215/c15lawyerweibo/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不是「網絡23條」,實是難明

2014 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搞到2015快將消失也未能通過,倒是給我時間了解它的概要。初步了解,覺得這並不是「網絡23條」,問題是複雜難明得很,令人很難放心。特首與歌手黃家強等人在政黨晚宴上合唱《喜歡你》片段,放上個人fb,有無誤墮法網,至今仍說不清。知識產權署署長指作為公眾人物的特首,或能以「報道時事」為由列入豁免,引來質疑;特首辦承認做法不理想,向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補交版權牌照申請,但又惹起更多疑問:只向一家組織補交申請,是否就已妥當?還是如一些網民所說,還有另外5個相關版權要處理?
我認為無謂大力挖苦特首,反而應該借此個案徹底研究,說明在這樣的場合唱一首歌放上網,應依何步驟守法,從而理解條例草案對普通人的影響。
因為素來不唱歌,又不會改圖創作,這條例對我應該沒有威脅?回心一想,我這網誌久不久就google一兩張圖片拿來插圖,有些圖片或有版權。我註明圖片來源,但不會特別設法尋找版權持有者,如此會否犯法?
網絡是人人有份的大千世界,諸如此類的疑惑實在剪不斷理還亂。要是版權條例有易明的豁免準則(例如非牟利的社交用途等) ,疑惑會少一些;現在的豁免規定很具體但瑣碎,遺留的疑惑便多。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有趣的禁書作家

可能因為時差,我沒有讀過閻連科的小說。今天看《明報》副刊戴萍專訪閻連科,才見到他很有趣的自由腦袋。
為什麼說有時差?他成名時我已停止了讀中篇和長篇小說。
這裡剪貼兩小段戴萍專訪閻連科。
或者退休後再讀中篇和長篇小說,可以從閻連科《炸裂誌》開始。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一個 vs.一百個

我對倫理和哲學課題感興趣,是從大學就開始的。畢業後初出道當醫生,尤其覺得醫學倫理問題有趣。近年管理工作放在實際應用上面,例如臨床倫理指引,對於「無用」的倫理思考是久違了。
近日遇上這樣一個有趣的倫理問題:「醫患關係(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是建立於一個醫生與他正在診治的病人之間。他的責任是悉心照顧面前這個病人;對於外面那些未成為他的病人的無名人群,醫生有醫療責任嗎?」
例如在急症室內,醫生在細心問病人病史和病徵,護士為擠滿候診室的其他病人著急,提醒醫生,外面很多病人呢。醫生應否縮短眼前病人的看病時間,以便處理其他病人?
又以病房為例:長假期後,等入院的病人太多,醫生要加快安排手上的病人出院,騰空病床,這會否有違醫學倫理?
美國麻省一位倡導「以病人為中心」的先鋒人物Don Berwick說他對醫療服務有三大堅持,其一是:「每一個病人都是唯一的病人(Every patient is the only patient.”) 這可以理解為:當我正在接受你的診治,我是你此刻唯一的病人,就應得到你全副精神照顧,請不要說因為你必須兼顧其他問題,我只能得到次佳的服務。
這是否過於「自我中心」甚至於自私?很難一概而論。一個醫生在為病人開刀,他不能因為外面病房護士召喚就分心,也不可加快速度,草草完成手術。但是在急症室和病房,醫生常是在兼顧內外情況,診治個別病人的時間也有些彈性,儘管彈性也是有限度。
醫療管理常要考慮宏觀的公平性(equity)。管理人自然要關注輪候看醫生的許多病人,以及急症室等著入院的病人。他會想,自己職責上是要著眼一百個病人,不是只顧一個,希望醫生理解。醫生會想,我理解你,誰來理解我沒有時間好好看一個病人?
這樣討論下去,好像是「觀點與角度」問題,倫理學稱之為「相對主義」(relativism)。我看這並未必完全是「觀點與角度」,但要小心考量具體情況,老實回答一些問題,才能判斷在「一個vs.一百個」之間,有沒有恰當的平衡點(“the Golden Mean”)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5129日,經修節。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火警鐘和聖誕樹

   s   消防車到響起火警鐘和微有焦味的中學

   s   路旁聖誕樹已經掛上飾物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今天看見.....

 今天休假,散步去西環,見到:
s   因天氣太暖早開的洋紫荊
s   消防車到一所響起火警鐘和微有焦味的中學
s   石壁垂著一條非常非常長的長青藤
s   因天氣太暖未能落葉的影樹
s   路旁已經掛上飾物的聖誕樹
   明天貼照片,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