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星期日早上,我和家人身在愉景灣。家有囍事,選在59年來最凍的一天,市區是3度,但在酒店旁的白教堂外6至7級風和寒雨中,應該相當於零下幾度。
這天香港也舉行了國際越野長跑「香港100」,近千名參賽者在山頭遇上更惡劣的嚴寒和路面結冰。午後陸續從手機接到總部「重大事故控制中心」的快速通報,至這天下午5時許,已有31個參賽者送往急症室,多是體力透支、低溫症不適及滑倒受傷求診個案。
過往冬天嚴寒時,低溫症的求診者多長者、露宿者。今年多了登山尋冰賞霜的市民和越野長跑跑手,百多人困在山上,累壞消防員和救護人員。
事後檢討,救援的消防員欠缺足夠數量的防跣鞋;天文台則被質疑為何預測不及外國天氣預報機構準確。
無論官民,在各自的位置也可以學到一些東西。以我自己為例,在事前上網看天氣預測,也選擇性地聽信那些較為温和的預報,還安慰親友說,英國BBC預測香港周日最高氣溫只有4度,未免太誇張。結果BBC的預測才最準。
來到周日,我便完全低估了風寒威力。在美國東北部住過多年,其實完全清楚「風寒指數」(wind-chill factor) 至為重要。例如說「室外氣温3度,風寒指數為 -8度」,意思便是感覺上有如 -5度(3減8=負5)。
為何自己那麼笨,偏偏聽信温和預報呢?除了是下意識希望「最好的日子」不要遇上「最壞的天氣」之外,亦因為我的性格總是抗拒那些「煽動」集體歇斯底里的資訊。當親友紛紛傳來網上訊息,說美國有小電台預報香港可能下雪,我的即時反應是「荒謬」。
經一事長一智,這話真是老掉牙,但確有智慧。最難掌握的可能是:幾時聽信專家?幾時相信群眾?周日嚴寒,教育局順應民意,宣佈周一全港幼稚園和小學停課,結果停課這一天卻回暖至12度,而且風和日麗!
原載 《信報》「醫三百」專欄,2016年1月30日,經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