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鉛水、石屎、風險

[按:這篇稿在5月底寄出,65日政府部門再開記者會交代了測試造假的二百多個樣本去了大橋的什麼部分。風險看來很低但也是令人有疑慮。]
港珠澳大橋工程混凝土測試報告被揭發涉嫌造假,政府跨部門記者會交代事件。看電視直播,官員一字排開神情肅穆,我腦海泛起前年公屋鉛水事件,跨部門記者會上的情景。
今次事件沒有直接的居民苦主,少了情緒反應,雖然同樣要跨部門應對,在跟進上可較為冷靜。
上次關乎民情民生,由林鄭月娥政務司司長擔大旗統領應對。因為醫管局負責為易受影響的居民驗血鉛和評估健康風險,我管危機應變,也便參與了其事,從而見到政府回應這一類特大事件的方式。那一次我的觀感很不錯。
今回事件比較straightforward,不用政務司司長統領應對,林太現今亦不在政府班子了,在候任特首職位;當日主角是水務署、房屋委員會和運房局,今次主角似乎是土木工程拓展署,但大橋又關乎運房局。運房局局長張炳良現今在等待七月一日換班卸任了,副局長邱誠武再度出場。
兩次事件在處理上有相似的挑戰。第一是影響範圍有多大,一時間難以知道。第二是造成的風險與危害有多大,同樣是一時間講不清楚。
當日我在本欄寫過,一般人很難明白「何謂輕微潛在風險」的,因此即使是出於好意想市民勿要恐慌,也是難以奏效。
這次看來亦一樣。記者會出來的信息,給人的觀感似乎是:一、偽造測試結果對混凝土質量沒有什麼實質影響;二、據廉署之前發表的聲明,除負責測試的承判商及其人員外,沒有任何資料或證據顯示有任何公職人員、承建商或物料供應商牽涉違規;三、政府部門會進一步測試評估。另外當然是廉署還在繼續調查。
這在觀感上像是特別重視內地承建商和物料供應商以至大橋的聲譽。有熟悉混凝土工程的人士指出,要評估風險,最直接的方法是跟據電腦條碼追蹤那些在質素測試中造假的批次,針對性抽樣檢查。這有點像當有藥物批次出了質量問題,應當直接追蹤有問題的批次,而不是作一般性的風險評估。
每個人看新聞也受自己的經歷影響,我未洗脫管理危機的心態,擔心如果混凝土測試報告造假的風險弄不清楚,公眾的疑慮將層出不窮。
原載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767日,經修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