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醫院告急:病床與人

前年我出過一本書,書名是《醫院筆記:時代與人》。最近我想起,把這改一改,《醫院告急:病床與人》,就可以概括公立醫院的困局。
月前護士協會在流感高峰期病房遍地開花的時節刊登全版廣告,要求當局正視。我現在不在局內工作了,卻很難有旁觀者心情,自然會回想起早幾年在局中討論應對流感潮的情景。
政府對此有快速回應,行政長官宣布撥款5億元予醫管局應對流感潮。五億元數目很大,但一次性五億元撥款和五億元經常性撥款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要取消新入職護士首兩年凍結增薪點,就需要經常性撥款;要改善人手編制,亦必需增加經常性撥款。但是在香港政府的財政,經常性撥款是很難大手筆增撥的。
有一次性五億元撥款用作短期措施已經很難得,李國麟議員代表護士協會提出的措施是,聘請額外護士用於安排補更,每當病房人手不足,便可用這額外人手替補。這是可行的,但仍是需要經常性撥款才能年年實施,除非明年不再有病人入院潮。
早些年,智庫Golden50主事人林奮強主張香港應以攻為守應對未來挑戰,建議大幅增加醫院病床與人手供應,深信這可以成為香港發展藍圖的一環。
上屆政府與醫管局做了一個擴建醫院的十年規劃,當計劃一一實行,病床量和人手供應會逐步增加,那麼年年告急或者只是隧道裡的短期黒暗,捱過未來幾年,前面便見曙光?
這十年大計有假設:服務模式大致不變,病人與醫護人手比例亦不變。我看這兩樣假設底下,還有另外兩道假設:一是假設十年後的醫護人員仍然願意以今天的人手比例支撐今天的服務模式,二是假設十年後市民大眾亦仍然接受今天的服務質量。
今次護士刊登全版廣告訴苦,可以解讀為一種抗議方式,爭取市民支持,但我也閱讀到一點信息:目前的服務模式,以這樣的人手比例,快支撐不住了。
我又想,如果有一天病人也刊登全版廣告,訴說醫院服務的病房環境和輪候情況,還有醫護人員的匆匆忙忙,真的令病人吃不消了,或者那便是終極告急。到了那一天,或者我們就會面對嚴峻的現實:有些困難的決定是拖延不了,有些期望只能婉拒,有些科技不能貪新,有些模式非改不可。
環顧國際,回望自己,就知道要面對嚴峻現實是早晚的事。
《東周刊》「一葉一杏林」專欄,2018214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