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無獨有偶地,至少三個朋友談到這首詩。《The End and the Beginning》是 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2012)的名作。朋友不是光在賞詩,他們是從詩句想著香港。這首詩筆觸很細膩,而且有聲韻靜靜推進,下面試譯,不是文學性的,只是把我心中的悲情香港連結到她的戰後家園。在專欄分兩篇刊出,這兒合併。
辛波絲卡她在香港回歸前一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獎項時,學院稱譽她的詩「能以具有諷刺意味的精確性,使歷史和活生生的時代在人生真實面貌中揭示。」
的確如此。這首詩的上半部分寫人民在戰後站起來,勉強重新生活。破壞之後,生活不止是重建和癒合而已。塌了的不單是磚瓦樓房,還有是生活中日常的誠實關心。
下半部分寫人們在戰後忍受著歷史被官方刻意重塑,真實的記憶變得無所謂。
我想這像今天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被粗糙簡化。在香港的劫難中,有心人熱烈主張要重新把中國歷史列為中學必修科。認識中國歷史很重要,問題是當教育也不離鬥爭,老師怎能公道地把歷史傳授給下一代,而不致被指責未有灌輸正確的愛國歷史觀?
《終結與開始》
每次戰爭之後
有人必須整理。
畢竟,廢墟的事情不會
選擇自己起來。
有人得推開
路邊的瓦礫
以讓滿載屍體的推車
可以通過。
有人得涉足
踩著泥濘和灰燼,
穿過沙發的彈簧,
玻璃碎片,
血腥的破布
有人得把桿子拉直
扶起泥牆,
有人要把窗戶上釉
把門安放在框架。
沒有漂亮金句,沒有上鏡機會
要經過年復年
所有的攝錄機去了
其他戰場。
有人,手裡拿著掃帚,
還憶記得從前模樣。
有旁人聽著,點著
他沒有爆裂的頭。
也總有人在周遭熙攘
他們會覺著
這些東西
有點無聊
不時有人仍然必須
挖出一個銹舊的論點
從木叢底下拖出來
送到垃圾場
那些知道
這一切一切是什麼的人
必須讓位給那些
只知道很少的人。
再而比那更少的
最後,所知的必須一無所知。
總有人會躺在那裡
任草地覆蓋了
所有前因和後果
牙齒咬著玉米
呆看雲浮。
《蘋果日報》「醫醫詩詩」專欄,2019年11月22日、29日 (上、下兩篇合併,經修節)
11月24日香香港區選議會選舉那天,我身在紐西蘭,
U of Otago 聶精保教授帶我們行Soldiers Memorial Track上山丘頂。
選在有點荒僻但俯視半島港灣的山上紀念有名有姓的一次大戰陣亡的鄧尼汀人,非常之樸素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