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1日 星期五

負傷抗疫、口罩信息

親友對這個訪問反應熱烈,我解釋說,訪問的主體不是「批」,而是分析市民和醫護反應為何大過沙士,和風險溝通大訊息的重要性。

03年香港似今日武漢」 退休醫管局高層批港府屢錯判時機:港人負傷抗疫
湊巧今天副刊專欄也出了下面這一篇,信息比較不涉政治。

《口罩信息》
以下是我的觀察,不是故意嘲諷:
抗疫已經快兩個月,香港很可能是全球唯一一個仍然決定不了市民在生活中應否經常戴上外科口罩的城市。事實上,香港不缺專家,然而專家各有主見,觀點截然不同,從強調全民全天候也要戴口罩,到所有健康人士也不需要戴口罩(到醫院和診所除外),都有權威意見。這位專家與那位專家同樣知識淵博,公眾信誰?我們是否有太多的專家意見?專家之間是否「無偈傾」?我們是否需要一個平台來「調解」專家之間的分歧?
我不是專家,這期間也接受了一些媒體訪談。遇上對以上觀察感興趣的記者時,我總會談到「風險溝通」(risk communication) 對全民抗疫的重要性,以及我覺得香港抗疫的「風險溝通」是如何糟糕。
基本上我認為衛生署的核心信息是好的:去人多聚集的場合要戴上外科口罩。除了這原則,我加添幾個步驟:一、出席社交活動前,先評估有無需要集體會面。二、禮貌地詢問對方的外遊史和接觸史,再決定是否見面。三、選擇通風良好的場地,最好戶外或半戶外。
在戶外人流疏落時我一般不戴口罩,在侷促封閉環境則無論人多人少也會戴上,這包括小巴和地鐵。日常我多潔手,出外之後回家便洗澡。近期都在家工作,平均每週才使用45個口罩,家中口罩存量不多,也應該夠用到五月,希望到時疫情已經回落。
《我們處於復興之中》
我們處於一場意見復興之中
勇敢的新聲把凍土擠裂
有組織與無組織的宣言
在口罩底下竟月狂歡

人民已經得到許諾
無人再需要抱怨無所適從
專家捐贈了知識遺產
所有見解同樣慷慨可信
因為一切聲音皆是獨立

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聲音
來組裝一個多聲道文化嗎?
如果太多人發聲
要不要遮蔽其中一些?
無論如何我們應該不會墮落
至一人的一錘定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