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我的《香港家書》


RTHK第一台《香港家書》 2020411


YC

收到你的電郵,知道你去北極圈的郵輪旅程遇到阻滯,行程第三日,就因為新病毒疫情嚴峻,被挪威政府叫停,真是可惜。你返到新西蘭家居檢疫,14天還未完成,總理阿德恩就宣布全國封鎖,又不知道要再隔離多久。社區封鎖一定是很不好受,不過我其實頗喜歡你們這位年輕女總理親和但果斷的風格,而且新西蘭人展示的公民責任感也不簡單。
香港的疫情比你們早一個月開始,頭兩個月成功壓住每天確診數字在單位數,但自從三月下旬,每天數以萬計的香港人從全球各地避疫回來,連續十天每天有幾十宗輸入個案,社區感染數字也上升,醫院系統作為主要防線的壓力已經來到極高點。於是開始有人擔心,會不會有一日,深切治療病床和呼吸機不足,像意大利和西班牙那樣被迫配給,醫生要作出取捨,決定救誰和不救誰。我在一個電台節目談到這些艱難的醫療決定,之後收到一位家庭醫生的電郵,他去年兼讀中文大學碩士課程,上過我的倫理課,他說當時討論醫療配給問題只是概念性,現在就變得真實。
[非常時期]
我在電台節目也提到,最好不要把醫療資源緊絀和配給的問題收窄到只是關心深切治療病床和呼吸機。現在因應抗疫需要,醫院對非傳染性病人的服務正在逐步壓縮,上星期再將400張急症病床轉為隔離用途。當抗疫變成持久戰,對非傳染性病人的服務長期緊縮,有些病人會因而延遲診治,甚至失去性命。抗疫當然是非常時期,但公立醫院是為所有病人服務,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不能長久下去。
你說的對,香港的醫療向來太依賴醫院,連抗疫策略也如此。你引述的數字令我有些驚訝:至四月初,新西蘭的700多宗確診病例之中,只有十多個重症病人住醫院;香港基本上是所有確診病人都入住醫院的隔離病房。或者你們陸續會有更多家居病人因病況轉壞而需要入醫院。儘管如此,兩地的反差真的很大。
我也同意你所說,每一張醫院病床都應視為矜貴的資源,而一律使用最高規格的隔離病床收容許多病狀輕微的病人,未必是最佳的資源配置。但你經常回港探訪,當然知道自從三十年前你離開之後,香港十分擠迫的居住環境並沒有太大改善,在家居放置確診病人很難算是妥善。你說庫房有錢,質疑為何香港政府不徵用整幢酒店收容輕症病人,舒緩醫院病床壓力?或者這個思路對我們的社會和政府都是陌生的,最少在政治上是格格不入。
說到政治,我近來想起香港與新西蘭還有一個很大的差別。你們國民對於政府很信任,而在今天的香港,「信任」本身就是一種十分短缺的社會資源。去年的抗爭運動不單遺下政治分裂,還留有很深的創傷。在信任和凝聚力奇缺的背景底下,我們的抗疫防線至今並沒有渙散,甚至還在不斷改進,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奇跡。最近我在電話與朋友夫婦談天,說一場瘟疫把整個香港的氣氛重新reset了一次,這可以是香港社會正常化甚至走向復和的契機。例如在抗疫關頭有不少新的公共衛生緊急規定,需要依法限制個人的活動權利,警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執法者。這是正面的實務,警隊執法是代表了整個政府,很大程度會界定了抗疫中官民關係的面貌。如果警方能夠深思熟慮地使用權力,是會有助社會平穩渡過疫潮。
[焦點關注]
無論如何,目前為止香港整體上防守的努力是有成績的,接下來有幾個焦點要積極關注:第一是聽聞內地政府正在籌備在五月恢復中港兩地關口逐步開放。雖然內地疫情退卻,但未必沒有反覆,而香港的每天確診數字仍未跌回單位數,如果操之過急,或者出於政治經濟考慮放寬關口檢疫,可能會出問題。第二是要守護住長者群體,包括院舍和在社區的老人,因為一旦長者群體出現集體感染,對醫院的壓力是非常大。第三是現在抗疫快要踏入第五個月,我擔心醫院前線會不會出現疲態。有人發起錄影齊齊鼓掌為醫護打打氣,用意不錯但是有點搔不著癢處。疫情不會在未來一、兩個月便了結,可能要想想怎樣把一些輕症和接近康復的病人從公立醫院分流出去,讓急症病房減輕負荷,讓前線醫護人員回氣,再戰下一個回合。
這是困難時期也真是非常時期,我們大家都要保持身心健康。去年底我飛去新西蘭開會,你卻剛回來了香港參加中學校友聚會,下次我們不要再錯過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不用等太久吧。

KS  2020411


沒有留言: